以上,我们介绍了什么是“世界城市”理论,什么是“国际城市”理论,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区别。那么,为什么会有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呢?
从历史背景上来说,国际城市理论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当前时代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就牵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这两种理论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第二个问题是当前的时代与以前的时代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从根本上说,世界城市理论是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是与殖民主义紧密相连的。资本主义首先是从欧洲开始发展的,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横跨大西洋和深入亚洲、非洲的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来说,毫无疑问,在20世纪以前,欧洲是资本主义心脏地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独一无二的中心,而世界其他地区,包括美洲在内,不过都是这一中心的外围或边缘地区。如果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看成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同心圆的话,那么,这个同心圆所包括的城市就处于这一多层次圆环的不同层次上,就处于以欧洲为中心的等级制的世界城市网络的不同“节”和“点”上。而圆心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处于等级制的世界城市网络金字塔顶尖的伦敦。
到了20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人说“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是看它崛起,看它称霸世界的世纪”。这一说法虽然过于绝对,但不是全无道理。总之,20世纪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现实,如果说在19世纪以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地区只有一个的话,那么到了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地区就向北美扩展和转移了,虽然欧洲还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现代科技的最新成就通常首先是在美国出现。与这种情况相适应,位于世界等级制城市网络金字塔顶端的城市也就变成了两个,作为北美第一现代都市,纽约成了与伦敦相抗衡的另一个世界中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以“亚洲四小龙”为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崛起,日本、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了继欧洲和北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尽管在中国和印度等地农业人口仍占多数,但是,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大大超出了世界发展的平均速度。这一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发展,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殖民主义政治体制的瓦解,也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资本主义利用跨国公司,把一部分工业生产从资本主义原有的心脏地区转移到这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于是,作为世界上第三个经济发展热点地区的中心,东京成了与伦敦、纽约相匹敌的世界城市。1991年,萨斯齐亚·萨森(Saskia Sassen)出版了《全球城市》一书,对世界城市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为伦敦、纽约和东京是世界经济三足鼎立的首都,三者各执一个地区,是对全球经济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金融中心。[6]这种情况表明,世界城市理论并没有过时,它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着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现实。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毕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过去的时代相比,变化是多方面的。首先,市场经济的世界体系从大西洋两岸向太平洋地区扩展了。
首先,这种扩展给世界等级制城市网络带来的变化是一个顶尖级世界城市变成了三个,于是,其下属的代表世界—国家—地区—地方四级城市的金字塔状网络也就从一个单一的体系变成了三个等级制的网状体系,一元制变成了多元制。这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给世界城市格局带来的第一个重要变化。(www.xing528.com)
其次,在亚洲,殖民主义政治体制的瓦解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殖民主义的政治体制之下,商品的交换是不平等的,欧洲对亚洲实行超经济的掠夺。因此,欧洲的世界级城市对亚洲的国家及地区级城市实行的也是不平等的政治统治,没有市场经济的规则可言。殖民主义体系瓦解之后,亚洲各国人民推翻了西方帝国主义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各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不必非受西方强国的摆布。而且,尽管在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中还存在着种种表面的平等,而实际上的不平等(如对亚洲地区原材料的掠夺;利用亚洲廉价的劳动力;跨国公司把金融、管理和高科技部分留在西方,把工业生产转移到亚洲,这样,既可以获得利润的主要部分,又可以使西方本土不受污染,等等),但是,以往那种超经济的掠夺毕竟消失了,亚洲与西方的贸易实行了商品交换。此外,各种各样国际商贸组织的出现,使亚洲国家可以利用国际上通行的规则不断争取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总之,原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被打破,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建立。在这样的形势下,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原有世界城市网络的等级制统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与等级制并存的权力因素也随之大大削弱或消失。下级的城市不必只能与它的上级城市或它的下级城市发生单向联系,而是可以在同级之间、跨地区之间实行横向的和多向交往,城市关系中出现了更多的灵活性。这是国际城市理论的第二个重要特征。
然而,国际城市理论的现实意义主要不在于实际应用,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一样,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理论方面。它对现在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城市理论进行了批判,从而,也就是对现存的等级制式的城市关系进行了批判。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对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也不能进行根本的改变。但是,它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从人类更长久的利益出发,对现代社会中许多不合理的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提出了新的发展观,因而使人们耳目一新。在批判的同时,后现代主义也为人们指出了一些未来的方向,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环保主义。而这些措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所实施。
国际城市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一样,它的积极意义主要也在理论方面,它启发人们去思考: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原有的世界城市格局是否已经改变?与西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同时产生的世界城市等级秩序是否依然合理?是否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当代世界城市的格局?如果说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去描述当前的态势?世界城市格局的未来发展是什么样的图景?我们从卡尔拉波特关于国际城市的理论中可以受到上述启发。总之,国际城市理论的提出,不仅可以使我们改换一种视角来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化的推进给世界城市格局带来的变化,从而推动我们的城市史研究;同时,也可以使人们根据国际城市理论中的一些新观念,如怎样使城市的发展与国际相联系?怎样利用当前世界城市格局的这种多元性、横向和多向联系的灵活性积极地开展多元的国际交往?等等。
这是当前国外城市史研究中的新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