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真性”(authenticity)[22]构成了丹尼尔·J.布尔斯廷(Daniel J.Boorstin)和麦肯奈尔旅游研究的核心话题。他们的讨论都是基于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即前现代或前工业时代的环境是真实的,而现代的则被认为是不真实的。布尔斯廷认为,现代旅游业提供肤浅的、虚假的环境和事件,是现代生活中缺乏真实性的一种延伸。比如,希尔顿酒店在全球开设连锁店,尽管都带有一些地方风情,但是由于在空间设计和材料使用上都是一致的或相似的,总给人一种太舒服而并没有在那里的真实感觉。游客会因为这些复制和延伸自现代生活的不真实感而获得满足。[23]麦肯奈尔则假定真实性和传统生活方式仍可以在尚未受到现代化破坏的遥远地区瞥见。因此,前往偏远地区,尤其是原始和历史悠久的地区,可以使西方中产阶级游客窥见他人的“现实生活”,这样的旅行经历至少在表面上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自己。麦肯奈尔将旅游经验看作符号性的现代社会的仪式,一次文化生产,由文化模型、模型对观看者产生的影响、连接模型与影响的媒介、围绕它们存在的观众以及这一切背后的、参与生产和传播的专家组成。旅游者亦参与其中,在观看和参与仪式中,个体超越自身的限制融入集体式的情感交往中。[24]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原始/原真的事物被神圣化,并依靠一套固定的模式将之复制与发展。当然,麦肯奈尔也指出,随着社会发展,没有什么原始的东西是没有变化的。因此,为了满足游客的这种渴望,旅游目的地被商品化以满足东道主和客人的不同需求。东道主为游客上演“舞台化的真实性”,并努力掩盖舞台后面的真实,他们通过这种表演谋利,而游客在寻找真实性时,只能不断地面对不真实。[25]关于后现代社会的这种仿真特征的讨论也出现在符号学领域。意大利作家和文学评论家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在其名为《超现实旅行:随笔》的书中描述和分析了他在美国目睹的博物馆和旅游景点,尤其是各种主题乐园中展出的各种仿制品和复制品。他将之称为“超真实”或“绝对的虚假”,这些人造的环境和文化娱乐活动比真实还真实。[26]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也批评说,美国不培养起源或神话般的“原真性”;它没有过去和创立真理,它生活在永恒的模仿中。[27]
这些有关“原真性”的讨论之后受到根本性的挑战。爱德华·M.布鲁纳(Edward M.Bruner)指出,正如人类学家现在所知道的,并没有原物,也没有单一的“真实的”原真的文化。当然,世界上所有地方的所有文化都是真实且本真的,但这与“原真性”的概念很不一样。“原真性”意味着在本真和非本真之间存在固有的区别,并给文化贴上了标签,指出一个比另一个更珍贵。[28]援引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观点,布鲁纳认为,以这种非此即彼或二元对立的方式处理“原物”与“再生产”早已内置于西方形而上学的思维和话语中,这其中存在着特权的关系,假定了前现代是原始的纯净状态,而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则污染和破坏了这个世界。布鲁纳因此转向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历史再生产的观点,他认为,事实上,文化在不断变化,并且存在许多变体。所有文化都是不断被发明和重新发明的。“原真性”是一种文化价值,客观对象被赋予了这种真实性,而不是存在于物体或主体内部,这意味着“原真性”是可以协商的,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在对美国的一处历史遗址的民族志研究中,他指出在社会实践中,“原真性”存在不同含义,其一,复制的但令人信服的“原真性”;其二,在各种历史研究和资料的支撑下达成一个完整而完美的模拟,也就是符合历史的准确和真实;其三,作为原物,与复制品相对;其四,获得正式授权、认证或合法有效,真实性问题融入了权威的概念。[29]布鲁纳为“原真性”的讨论提出了更复杂的维度,从制度化的角度揭示了“原真性”的判断与合法性问题。(www.xing528.com)
中国学者王宁提出相似的观点,认为布尔斯廷和麦肯奈尔所关注的“原真性”存在于游客的外部,是在诸如事件、文化或地方之类的对象中存在的固有特征。不过,这是一种客观的真实性,并将这种真实性赋予了可衡量的特质,却忽视和否认了真实性是一种感知、感觉和体验以及社会过程和文化价值的观念。从存在主义角度,王宁认为,“事物之所以看起来是真实的,不是因为它们具有内在的真实性,而是因为它们是从观点、信仰或权力的角度被构造的”。[30]同时,他也对结构主义的“原真性”提出批评,认为游客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也不是真实性构建的唯一因素,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原真性”是与自我有关的情感投资,比如,旅游活动是否实现了个人成长或满足了内在欲望,旅行是成为自我的过程。凯尔·奥尔森(Kjell Olsen)认为,存在主义的“原真性”涉及个体内在的满足,而建构主义的“原真性”是期望的外部投射;个体的感觉和经验是在社会过程中建构的,因此可以在建构主义“原真性”的理论下来理解。[31]此外,理查德·夏普利(Richard Sharpley)指出,在旅游业中,“原真性”已经成为一种商品,以“发现未被发现的”和“享受未被破坏的天堂”的形式出售给消费者。这种观点说明,游客的经历和凝视或游客的期望构建对于生产者声称的真实性能否取信于公众或游客至关重要。[32]在下面的小节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游客身份和旅游地构建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