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城市广泛使用的文化政策和经济政策。但是因各国的文化传统、资源和现实需要不同,其在分类上存在很多差异,不适宜进行简单的比较。在此,我们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分类做简要说明。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将一切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与分配都纳入统一的分配体制。艺术、文化和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意识形态的工具。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刊登的一则“天津牙膏主要产品介绍”的广告,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条消费品报纸广告。这则广告带动了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等的兴起。之后,1979年底,广州出现了商业性茶座,1981年,北京京剧院开启演艺院团承包制,1984年,上海开办了营业性舞厅。这一系列文化事件标志着中国文化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开始。
欧阳友权和江晓军提出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演变的三个时期。
第一,放开文化市场。1979年,在加强管制下逐步放开文化市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在全国报业领域推广,标志着新闻出版传媒机构正式开始从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向宣传与经营并重的双轨制转型。
第二,文化产业的合法化。双轨制运行激发了国内文化市场的潜力和动能。全球范围知识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兴起。2001年,我国宣布正式加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扩大了文化市场的准入范围,允许外国文化资本、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进入国内市场。文化产业的经济性或产业性从意识形态控制中得以释放,并提升到与文化事业同等重要的高度。
第三,三种文化产业发展观共存。一是文化产业发展应该回归文化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导向、经济属性);二是把文化产业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谋求融合发展;三是作为社会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观,是大文化产业发展观(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72]
这三种发展观下的文化产业可以参考拉什和厄里所定义的两大类文化产业,一是生产和传播审美性的内容,二是审美化的商品,后者也就是文化产业为其他产业/整体经济创造增加值。另一个属于非商业导向的文化生产则反映了中国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特色,即文化事业,可以粗略地对应西方国家接受补贴和捐赠的非营利性文化机构。(www.xing528.com)
2018年,国家统计局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对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设定了范围。文化核心领域,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具体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活动。文化相关领域,为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所需的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包括制造和销售)等活动。[73]
2018年5月,国家统计局和中宣部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和规范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明确不能以文化创意产业等新概念代替文化产业概念。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2018年1—7月,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增长5672.3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增长最快,同比增长24.9%;创意设计服务同比增长21.9%;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增长18.3%;文化核心领域增长18.2%。[74]2019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核心领域营业收入24391亿元,文化相关领域16161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增速超过10%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和文化投资运营。[75]
2019年12月,北京市宣布出台《关于推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也被称为“文旅融合26条”,以7个方面共26条举措推动将北京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北京也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出台文旅融合总揽性规范性文件的省市。
在资源支撑体系上,《意见》明确北京将重点完善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文化旅游智慧城市、打造高端智库和资源交易平台。在空间布局上,《意见》提出打造“一城三带一区一圈”发展格局,以即将出台的促进民宿发展意见为抓手,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同时将深度开发西郊线、怀密线等城市轨道沿线文化资源,串联京郊知名旅游景点的线路设计,打造多条“开往春天的列车”。在公共服务上,《意见》提出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公共活动共享和公益服务共促三大工程,营造和谐宜居、主客共享的文化旅游发展氛围。已持续多年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也将积极吸引游客参与,使其成为全国人民共享的文化盛宴。在文旅产品体系方面,北京将紧扣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四大主题打造文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聚焦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品开发、夜间经济、“北京礼物”的升级换代,重塑北京文化旅游核心吸引力。以“双奥之城”奥运文化遗产开发为主体的文体旅融合,以研学教育旅游为重点的文教旅融合,以核心商圈的地标文化内涵挖掘和文化服务消费引入为主的文商旅融合等新型业态将激发北京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活力。
此外,在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北京将通过拓展对外交流综合平台、推广对外交流国际品牌、拓宽对外交流层次渠道三项措施,扩大北京文化旅游朋友圈。在市场治理上,聚焦百姓关注的非法一日游、核心区旅游降密、行业秩序监管等问题,也将出台具体举措,为市民和游客打造更为贴心、舒心和安心的文化旅游环境。在实施保障方面,北京将把文化和旅游融合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健全部门、市区联动机制,加大财政、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统计监测体系。[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