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纸质文物耐久性优势:内因探究

古代纸质文物耐久性优势:内因探究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古代手工纸的耐久性纸张耐久性就是纸张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抵抗外界理化因素的损坏和维持原来理化性质的能力。造纸植物原料的种类、植物纤维的化学成分和生产加工工艺是影响纸张耐久性的三大主要因素。从承受信息内容的载体材料——手工纸和反映信息内容的记录材料——墨迹来分析,其化学成分是稳定的,制作工艺是精良的,因而古代纸质文物的耐久性较好。

古代纸质文物耐久性优势:内因探究

(一)古代手工纸的耐久性

纸张耐久性就是纸张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抵抗外界理化因素的损坏和维持原来理化性质的能力。造纸植物原料的种类、植物纤维的化学成分和生产加工工艺是影响纸张耐久性的三大主要因素。

从古代造纸的生产过程来看,其原料和生产工艺有利于纸张的耐久性:第一,造纸原料的质量好。古代造纸的原料主要是麻类、树皮和竹子,其中麻和树皮的纤维长,纤维素含量高,木素含量低,杂细胞极少。第二,生产过程处理缓和。生产过程中造纸原料仅仅和石灰草木灰等弱碱一起蒸煮,对纤维素损害较小,并且纸张呈弱碱性,有利于长久保存。第三,使用流动水。古代生产纸张使用的水通常为清洁的天然纯净水,水质好,无污染、无金属离子。第四,生产工具多为竹木制品,避免了金属离子的危害。第五,长期积累的手工抄造工艺使纸张纤维在纵横方向交织均匀。

(二)字迹耐久性

1.色素成分的耐久性

从汉代直至清末,我国纸质文物的书写方式以毛笔蘸墨为主。古代制墨工艺讲究,以原料不同可分为松烟、桐烟、漆烟和墨灰四种,尤以桐烟墨和漆烟墨为佳品。桐烟墨写成的字迹黑而有光泽,不易脱落;漆烟墨是燃烧桐油和一定数量的漆而制成的,其字迹也较稳定。尤以安徽皖南的胡开文、曹素功等作坊生产的徽墨为上品。(www.xing528.com)

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属于“乱层石墨”型晶体结构,晶体能量低,理化性质稳定,表现为:不溶于水、油和一般有机溶剂;耐热、耐酸碱,不容易与其他物质起反应;耐光性好而不褪色,能吸收各种波长的可见光而呈黑色。古代印刷油墨的色素成分也是炭黑。其特点是黑度高、吸油量低、化学性质稳定。[2]

2.色素成分与纸张结合的耐久性

当字迹材料转移到纸张上时,干燥后会在纸张的表面结成一层薄膜,通过这层膜把字迹色素成分固定在纸张上的方式,称为结膜方式。这种结合方式是各种结合方式中最耐久的。

古代字迹色素成分与纸张的结合方式为结膜方式,优质块墨成分比例为“三碳二胶”,墨中的皮胶、骨胶的结膜是由于水分蒸发后,胶粒彼此紧密接触,分子间相互渗透扩散,紧密黏合在一起而形成牢固的薄膜,这种牢固的薄膜能将炭黑颗粒牢固地吸附在纸张载体上。油墨中内含植物干性调墨油(如蓖麻油、苏子油等)成分,其结膜是因分子内含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空气中均匀吸收氧气而形成的膜。这种物质成膜能力强,与纸张纤维的黏附能力也强,形成的结膜耐摩擦,不易扩散。

从承受信息内容的载体材料——手工纸和反映信息内容的记录材料——墨迹来分析,其化学成分是稳定的,制作工艺是精良的,因而古代纸质文物的耐久性较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