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传统造纸原料
古代传统的造纸原料取自植物纤维,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①韧皮纤维,存在于植物的韧皮部,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草本和木本两种。草本如苎麻等各种麻类,多为一年生植物;木本如楮、桑、藤、青檀等,多为多年生植物。②茎秆纤维,多属单子叶植物,由于其维管束(纤维与导管结合而成的束状组织)散生于基本组织中,不易用机械方法将纤维束分离,因此造纸时一般用其茎秆之全部。还可进一步细分为一年生及多年生两种。前者如稻草、麦秆、玉米秆等;后者如竹类、芦苇等。
不同的原料,其纤维长、宽度不同,所造出的纸的质量也存在很大差异。通常是长纤维比短纤维好,细而长的纤维更好,即纤维的长宽比越大越好,这是因为在造纸过程中,纤维必须经打浆而被断开,长纤维裂断后,仍有足够长度,且两端分丝帚化,成纸时组织紧密,纸的拉力强度大;同时,细长纤维的比表面大,相互之间交缠效果好。而短纤维在这两点上与长纤维相比,均存在差距,故成纸的拉力强度相对较小。
(二)古代手工纸主要类型
1.麻纸
麻纸是出现最早的手工纸,以麻类为造纸原料,如亚麻、苎麻等。麻类是植物纤维最长的一种造纸原料,长达120—180mm,其纤维的处理和分离都很容易。由于新麻的成本高和质地粗糙,古代造纸多用麻类的废弃物,如旧麻绳、麻袋片、麻头、旧渔网和破麻布等。
汉晋时期的麻纸质地较为粗糙,唐代的麻纸主要用来书写字帖、经文等,明代以后就很少以麻为造纸原料。(www.xing528.com)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册《明董其昌字册》所用纸为“白色麻纸,质地粗厚坚硬,不易卷折,纤维毕现,润而无纹,白如春云,为粗制贡麻”。
2.皮纸
皮纸的主要原料是从少数几种树种的嫩树枝或茎秆上剥离下来的内表皮,属于韧皮纤维类。其纤维很长,仅次于麻纤维。古代造纸采用的韧皮纤维有檀皮、楮皮(即构皮)、桑皮、藤皮等。宣纸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1886年以来,宣纸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宣纸即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青檀纤维上的皱褶紧密、吸墨性好,最适用于书法和绘画之用。古代宣纸比一般手工纸生产要细致得多,生产周期大约300天,为古代手工纸中的佳品。
3.竹纸
竹纸以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嫩竹为原料制造,颜色多呈黄色,又称“黄纸”。竹纤维细长,平均长度为1.5—2.0mm,较为柔顺,滤水性好,适合用来造纸。在唐末宋初开始试造,到了明清时期大量生产并广泛使用,主要为印刷书籍和文书书写而用。
至今流传于世的纸质文物一般保管良好,最为多见的是古代书籍和经卷,以及明清宫廷保存的大量皇家档案。唐代抄写佛经的藏经纸,主要原料是棉、麻组成,颜色似浓茶水,较粗糙。宋、元刻本多用黄竹纸或白麻纸,有厚薄之分,纹罗约两指宽。明代洪武至弘治的早期刻本,多以棉纸或皮纸为主,竹纸为次;正德至嘉靖中期,多用白棉纸、竹纸,皮纸为次;万历后刻本多用黄色竹纸。清初至康熙、雍正的刻本,基本上用竹纸。乾隆时期,又出现了连史纸。宫廷内武英殿聚珍版印的书籍多用太史连纸,这是清宫定制之纸。道光后基本上用黄纸或油印纸等低劣纸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