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生物的基础知识
微生物是指一大群个体体积微小(一般直径小于1mm),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少数是多细胞,还有些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人们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其形态结构。
世界上所有生物大致可分为五大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前三界属于微生物范畴,微生物的特点是体积小、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代谢能力强,易发生变异、适应性强。此外,微生物也具有生命的一切基本特征,如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生长繁殖、应激性等。
1.微生物的种类及形态结构
(1)细菌
细菌是低等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只能吸取环境中的各类有机物为营养。根据形态的不同,细菌可分为三种:①杆菌,即杆状的细菌,宽度多为0.5—1μm,长度为1—8μm。根据长度与宽度的比例关系,杆菌有长杆菌和短杆菌之分;依杆菌分裂后子细胞的排列状态,杆菌可以分为链状杆菌和分枝杆菌。②球菌,即球状的细菌,直径的大小为0.5—2.0μm。根据分裂方向和分裂后各子细胞排列状态的不同,球菌可分为草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和葡萄球菌等。③螺旋菌,即螺旋状的细菌,长度和宽度与杆菌相似。根据菌体的弯曲程度又分为弧菌、螺旋菌和螺旋体。
(2)霉菌
霉菌是一类丝状真菌的统称,凡生长在营养基质上形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或絮状菌落的真菌称为霉菌。
第一,霉菌的形态结构。霉菌菌丝是一种管状的细丝,直径为3—10μm。菌丝分枝,互相交织成菌丝体。根据霉菌种类的不同,菌丝分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两种。
第二,霉菌细胞的结构。霉菌细胞是真核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四个部分组成。
第三,霉菌的繁殖。霉菌的繁殖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绝大多数霉菌是无性繁殖,主要通过无性孢子来实现,如分生孢子、孢囊孢子、芽生孢子、节孢子和厚壁孢子。有性繁殖一般可分为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霉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在很少面积的霉层上就有上千个孢子头,每个孢子头内又有成千上万个孢子。[4]
2.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1)营养物质
第一,碳源。碳素化合物是构成微生物机体内有机化合物的骨架,各类微生物细胞中含碳量比较稳定,约占细胞干重的50%;同时,碳素化合物也是大多数微生物的能源。
第二,氮源。氮素化合物是构成微生物细胞物质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元素,蛋白质又是代谢反应催化剂酶的成分,因此,氮素化合物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和代谢等生理活动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第三,矿质元素。除了碳、氮、氢、氧、硫,微生物还需要其他元素,包括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类。主要元素有磷、镁、钾、钠等,它们参与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能量的转移、控制原生质胶态和细胞的渗透性等,微生物对它们的需要量较大。微量元素有铁、铜、锌、锰、硼、钴、钼、钒等,需求量极少;这些元素是酶的辅基成分或激活剂,缺少了它们,微生物就无法生长或生长不好。(www.xing528.com)
第四,水。微生物细胞含水量较高,占细胞干重的70%—90%,水不仅是细胞原生质的主要组成成分,而且是体内物质良好的溶剂和细胞进行生化反应的良好介质,还能维持微生物细胞的膨压。
第五,生长素。指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一般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等。大多数维生素是酶的成分,与微生物生长和代谢关系极为密切,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单位,嘌呤和嘧啶是核酸和辅酶的成分。
(2)环境条件
第一,温度。温度对微生物影响很大,因为微生物生长发育是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文物库房内腐生型微生物大多属中温性嗜室温菌,最低生长温度为5℃—10℃,最适宜生长温度18℃—28℃,最高生长温度40℃—45℃以上温度范围并非绝对。同时,微生物生长的温度与相对湿度存在很大关系,一般相对湿度越大,微生物最适宜生长温度越高,如对于真菌,相对湿度分别为70%、95%、100%时,最适宜温度分别为24℃—25℃、30℃、37.5℃。
第二,湿度。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水是不可缺少的物质,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其生长发育。文物库房内的霉菌大多为中湿性,少数为干生性;细菌为喜湿性微生物,对水分要求较高。不同微生物抗干燥的能力不同,一般来说长形细胞对于干燥敏感而易死亡;小型细胞、厚壁细胞、圆形细胞和孢子较耐干燥,特别是细菌芽孢和霉菌孢子在干燥环境下可存活几年乃至几十年。
第三,酸碱度(pH值)。酸碱度能影响微生物菌体细胞膜的带电荷性质、膜的渗透性及膜对物质的吸收能力,还能影响菌体内酶的合成和活性,以及原生质胶体的结构和性质,此外还影响氧化还原电位。大多数细菌的pH适应范围为4.0—10.0,最适宜pH值为6.5—7.5;放线菌一般适应微碱性的环境,最适宜值为7.5—8.0;霉菌最适宜pH值为5.0—6.0的酸性环境,适应范围为1.5—10.0。
第四,氧气。不同微生物对氧需要的耐受能力不同。按照它们和氧的关系,可将之分为好氧微生物、兼性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三类。绝大多数有害微生物为好氧性微生物,必须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二)微生物对文物的危害
1.微生物对纤维质文物(棉、麻、纸、木)的危害
微生物之所以能危害文物材料,主要是它们能以文物材料为培养基,分解或液化其他物质材料。纤维质文物材料多含有纤维素、淀粉、明胶等,微生物能够分泌出分解这些文物材料的酶,使其霉烂。其损害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造成材料结构破坏。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酶,将纤维素、淀粉、木质素等有机大分子化合物降解为葡萄糖、二糖、芳香族小分子,导致纤维素柔软无力,机械强度大大下降,淀粉胶性失效等。这种物质分子结构的破坏是不可逆的。②形成霉斑。微生物的菌落和孢子大多有色,一般来说颜色较深;有些细菌和霉菌还分泌多种色素。③增加文物材料酸度。微生物细胞呼吸的代谢产物甲酸、乙酸、乳酸、琥珀酸等有机酸长期积累在纤维质文物上,作为催化剂加速纤维素的水解反应。纸张被霉菌作用后,酸度数月内即可增加1—2倍。④增加湿度。有些霉菌和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从空气中吸收一定的水分,使文物材料的含水量提高,有时还会出现水滴。这些水滴往往与材料中的胶类物质作用使文物黏连成浆状。
2.微生物对蛋白质文物(丝、毛、皮革类)材料的破坏
(1)蛋白质纤维发生降解
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作用下,蛋白质纤维发生水解生成氨基酸等物质。氨基酸等经微生物进一步分解,脱氨、脱酸之后,生成饱和或不饱和的脂肪酸、酮酸、羧酸、醇、硫醇类物质以及胺、CO2、NH3、H2S、吲哚及甲基吲哚等。H2S、NH3等会使有机物腐败发臭并带毒。最终,蛋白质文物材料强度和光泽都减弱,表面发黏。
(2)霉斑
与纤维质文物材料相似,蛋白质文物材料被微生物侵蚀后会引起霉变,霉变后的文物表面就会产生各种颜色的霉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