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建一座汽车厂:奠基始末

中国建一座汽车厂:奠基始末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0年1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莫斯科同苏方领导人商定,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制造厂。随后,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成为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之一。中国要建设汽车工业的喜讯迅速传遍全国。他们是根据毛主席与斯大林同志签订的协议来中国援建汽车厂的。从这时起,转入具体建设第一汽车厂的准备阶段。1951年1月18日晚,中财委由陈云同志主持会议,听取重工业部关于建设汽车厂的汇报。

中国建一座汽车厂:奠基始末

孟少农

中国汽车工业是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开始创建的。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是创建的主体工程,但筹备工作比建厂开始要早三年。

1949年12月,共和国刚刚成立两个多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就前往苏联访问,与苏方商讨两国大计。当时,稳定形势、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是关系到新中国能否站稳脚跟的重大问题。访苏期间,毛泽东与斯大林就《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进行了会谈。毛泽东还参观了工厂、学校和集体农庄。在参观斯大林汽车厂时,那一座座高大的厂房、一辆辆驶下装配线的汽车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随行的同志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工厂。在双方商谈工业建设项目时,苏方领导人建议中国尽快建设一座综合性的汽车制造厂,像斯大林汽车厂那样,并表示:斯大林汽车厂有什么样的设备,中国就该有什么样的设备;斯大林汽车厂有什么样的水平,中国的汽车厂就要有什么样的水平。

1950年1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莫斯科同苏方领导人商定,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制造厂。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敲定了一批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1950年为第一批,共50项,其中包括建设汽车厂项目。随后,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成为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之一。

为了加快重点工程建设,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重工业部。重工业部的人员主要来自原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新中国前一阶段称为中央金属工业处)。陈云同志兼部长,何长工、刘鼎、钟林同志任副部长。徐驰同志任计划司司长。我当时在徐驰同志手下工作。

1950年1月10日,刘鼎同志把我叫去,谈着手筹建汽车工业的事。我对此事全无思想准备,以为至少还要等经济恢复几年后才有条件搞汽车工业。刘鼎同志说,形势的发展比你估计的要快,我们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国民经济需要汽车,你提个意见吧!这样,在3月初就在重工业部下成立了汽车筹备组。

筹备组最初只有30来人,在灯市口西口的原工程师学会会址内办公。最早的人员中,一部分是从晋察冀的干部中调来的,包括胡亮、吴彦儒等;一部分是进城后新参加工作的知识分子,包括吴敬业、王玉京、张致中等;还有一批老工人,包括马浩然;一批青年,如冯银玉、王环等同志。郭力同志原在部里任专家办公室主任,三四月间,部里为加强领导,把他调了过来。这样,人员不久增加到100余人。

我们用一千匹五幅布在鼓楼东扁担厂买了一栋旧房,原主是湖北军阀萧耀南的后代。苏联斯大林汽车厂的总设计师斯莫林等专家也和我们一起搬了进去。

筹备组成立后最初的工作是开了两个会议,第一个是全国机器工业会议(从1950年2月22日开到5月23日),第二个是汽车工业会议(从8月2日开到7日)。两个会议交换了各地的情况,酝酿了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方向,确定先恢复后建设、先前方后后方、先关外后关内的方针。

筹备组的主要工作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调查研究,收集过去有关汽车和汽车工业的情况,作为制订建设汽车工业计划的基础。我们看过北到哈尔滨、南到昆明、西到重庆、东到上海,由日伪和国民党官僚资本遗留下来的汽车修配工业;了解了原宋子文集团设立的“中国汽车公司”设在株洲凭祥、重庆等地的工厂和人员的下落,找到资源委员会委托美国Reo汽车公司制作的五卷建设汽车厂的设计;也在昆明山洞里发现了资委会买的美国Sterling公司的汽车图纸。为寻找建厂地址,我们看过北京、石家庄、太原、西安、宝鸡、武汉、株洲等地,并在京西石景山附近的衙门口做了地质钻探。第二方面的工作是集结和培养技术骨干。中国要建设汽车工业的喜讯迅速传遍全国。北京、上海、其他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纷纷要求调来汽车筹备组;从国外归来了留学生;筹备组并且和京津的几所大学联合举办了高年级学生的下厂实习,为汽车工业培训了一批技术干部。为容纳和培养这些人员,在南池子建设了一个千余平方米的实验室。这个南池子实验室后来发展成为汽车研究所,迁到长春。

解放战争期间,美国有一批援蒋物资存在上海,其中有1835台机器设备。1950年年中,把这些设备分配给需要的单位。汽车筹备组也分到若干设备、样本和仪器。有一套格里申16号等螺旋伞齿轮加工机床,分得后就放在南池子实验室,由工程师杨南生同志带上李龙天、张学孟等青年学生和从上海虬江机器厂(后改为上海机床厂)调来的八级老师傅蔡继常,研究掌握齿轮技术。这个组后来曾迁入长春636厂和西安大路的四联,最后迁入底盘工厂,成为中国汽车齿轮行业的第一个技术核心。

1950年12月2日,由沃罗涅斯基和基涅谢夫二人组成的汽车厂设计专家组来到北京。他们是根据毛主席与斯大林同志签订的协议来中国援建汽车厂的。据他们说,苏联汽车工业部向他们交代,建设目标是:年产三万辆吉斯150货车的完整汽车厂,苏联承担成套设备交付。他们并详细介绍了工厂的内容。从这时起,转入具体建设第一汽车厂的准备阶段。

1951年1月18日晚,中财委由陈云同志主持会议,听取重工业部关于建设汽车厂的汇报。参加者还有陈郁、滕代远等四五位部长。由刘鼎副部长和我作汇报。最后,陈云同志作出决定:建设目标同意苏方的意见;厂址定在东北,在四平至长春之间选择;建设开始期定为1953年,一次建成;协作配套问题由有关部门解决。会后由重工业部起草了决定文件,由中财委下达。(www.xing528.com)

会后,根据胡亮同志去东北预选厂址的结果,汽车筹备组与专家们研究,初步决定以长春为主要目标。春节前,我陪同专家去长春,市里由建设局局长宋均出面与我们联系。当时长春市的战争破坏尚未恢复,全市只有两辆吉普,全部提供给我们使用。我们看了铁路西边,发现地势很好,空旷,有几十万平方米的破损的楼房,道路、上下水、供电条件都好,只是当时有一个军事仓库占据了大片面积,名称叫“饮河部队”。专家们看了回来,晚上在地图上摆了两个方案,第二天又去看过,认为可以定下一个,很满意。原来胡亮同志选过的市南一片空地上的另一厂址就不看了。我与宋均同志谈定,于1951年2月22日交换了协议,就和专家回京。

厂址一定下来,马上联系请“饮河部队”搬家,并组织力量进行测量和地质勘探。派遣了胡云方等一批同志作为先遣队伍去长春主持工作。按照专家提出的要求,着手收集各种设计资料。专家们于初夏才回莫斯科去制作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于1952年1月23日送到北京。留学苏联的陈祖涛同志同时回国。江泽民同志(时任汽车工业筹备组副主任,人们习惯地称为“老江泽民”)也在这时来筹备组工作。经过翻译、研究、审查,中财委于3月25日批准初步设计,并同意重工业部的意见:技术设计不再送北京批准,而由重工业部派代表去莫斯科,在驻苏联大使馆领导下办理此事。对于轮胎、滚珠轴承等配套厂,对于重工业部拟向苏联提出的事项,也都作了原则决定。

初步设计批准后,现场的建设准备工作和苏方的设计工作迅速开展。郭力同志去了长春,我和李刚、陈祖涛、潘承烈四人组成驻莫斯科订货代表小组,办理设计联络、设备分交、聘请专家、派送实习人员等事宜。重工业部给工厂起名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代号为652厂。

中央调来两万多人的施工队伍,包括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安装公司、建筑五师和强大的施工机械队。宿舍的设计按苏联设计的统一规划由上海华东设计院承担。经过一年的准备,现场施工于1953年7月15日开始。

关于建厂进度,苏联设计专家组在审批初步设计时没有提出具体意见。重工业部的意见是四年建成,但觉得没有把握。我去苏联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与苏方协商一个共同的进度。当我与苏联汽车工业部对外联络司司长古谢夫谈此事时,他表示,苏联最高领导人十分重视援建中国汽车厂一事,重大问题都亲自过问,他们的工作是按三年建成安排的。他希望我们集中力量建设这个厂,把时间安排得与他们一致,并建议重工业部原考虑的在北京建汽车装配厂的事应予放弃。这件事关系重大,请示重工业部后,接到指示,等周总理率领的政府代表团到莫斯科后,请代表团指示处理。

代表团到后,李富春同志听取了我的汇报,指定由宋劭文同志与苏方会谈。会谈后,代表团致电中央,建议接受苏方意见。1月份,我携带苏方建议的总进度表回国报告。根据代表团的建议和重工业部的报告,中央作出三年建成一汽的决定。这一决定开创了全国支援一汽建设的热火朝天的局面,大大地加快了工作速度。在此之前不久,饶斌同志从东北局调来一汽任厂长。他的到来也是促进一汽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到1953年7月,在莫斯科办理的事已经大部就绪,而现场工作亟待展开,我于是回国,留下李刚同志继续工作。我的工作关系转到长春,把家搬去。由于长沈间铁路水害,耽搁了几天,我没有赶上7月15日的开工典礼。

从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到1956年7月15日总装线上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为期整整三年,如期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这三年中,在长春的西南部汽车厂区内,不但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工作,而且进行了细致复杂的生产准备工作。这就使新建成的工厂能迅速投入生产,充分地发挥出国家投资的效益。这两项工作当时都是新事物,完成得这样好,应当归功于中央和各级领导决策的正确,也是现场几万名干部群众忘我劳动的成果。

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组成了各车间、处、室;对设计文件进行了翻译、学习、应用;作为甲方代表注视着每天都在变化的工地;验收每一台装好的设备;抓毛坯、工装、技术文件各方面的进度;等到新车间一建成,就调整、试车、出产品;每天早晨上班前还学习一小时。极大的工作热情浸透了汽车厂的每一寸土地。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创建时期的峥嵘岁月。

到1956年7月15日止,中国用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办法,从无到有,成功地建设起自己的汽车工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当时给我们技术支援的,是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人民。对此,我们是永志不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