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苏联援华156项工程:硕士论文学生成果

揭秘苏联援华156项工程:硕士论文学生成果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的建成投产,彻底改变了中国抗生素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在中国抗生素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对所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带动作用。最后,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重工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城市职能的经济化、大中城市规模的迅速膨胀、多类型工业城市的勃兴、城市空间分布日益均衡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的计划化成为“一五”时期重点工业项目布点城市

揭秘苏联援华156项工程:硕士论文学生成果

陈静认为,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复杂、微妙变化过程,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经济上看,它一方面促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批门类较全、工业化急需的现代基础工业,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使中国形成了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156项工程是主要载体[144]

王维德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吉林省根据国家发展的布局及需要,大力发展重工业历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吉林省重工业既得到了长足发展,又存在一些问题;既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就,也存在一些失误;既有许多经验教训可以借鉴,也留给我们许多启示。[145]

高灿利用国营石家庄第二棉纺织厂档案室、河北省档案馆馆藏史料以及一些当事人的口述史料,从企业史的角度,以国营石家庄第二棉纺织厂为典型,对石家庄棉纺基地的建立过程及其建立对石家庄经济、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46]

赵世磊在考虑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营华北制药厂)成长影响的基础上,论述了项目的建设过程、投产后的生产运营与管理方面的情况。华药是由苏联和民主德国帮助设计、建设的大型医药联合企业,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是当时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制药厂。它的建成投产,彻底改变了中国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在中国抗生素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对所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带动作用。[147]

王玉芹从地理位置、工业基础、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重点投资东北的原因;然后,对当时各类重工业的投资情况进行分类总结,并对各门类的生产情况进行汇总,对当时采取的各项措施进行了总结;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得出东北重工业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重工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148]

杨晓对兰州重工业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经历了工业的恢复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兰州工业已具雏形,进入初兴阶段。由于“一五”计划的实行,苏联援建的几个大型工厂项目落户兰州,奠定了兰州重工业城市的基础。兰州市能够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典型地展现了“政治决定经济”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央政策导向在经济发展中的强大作用和社会动员能力是兰州发展成为重工业城市的关键因素。[149]

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项目中,西北地区分布有33项,占全部项目的22%。其中在兰州兴建项目8项,兰州被确立为以能源、原材料为中心的八大重工业区之一,工业规模迅速发展扩大,整个城市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但由于历史原因,兰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工商业的情况很不发达,急需一批轻工企业、商业服务业的投入。而且,由于外部封锁和国内消费的变化,工商行业一度处于低潮,企业的资金、人员需要寻找新的投资环境。这样才有了上海迁兰企业。祁宁宁对此进行了研究。[150](www.xing528.com)

刘星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的背景,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内外形势,这是新中国制定政策和开展对外引进活动的特定依据。然后论述了新中国对外经济引进的理论探索,总结了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对外经济思想和初步实践,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的变化,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改变其原设想的“与全世界做买卖”的对外经济引进思路,而制定了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最后以156项工程的准备、项目确立和实施为核心,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经济引进与建设实践的模式、特点、引进方式,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经济引进的经验教训,并将其放在今天的平台上予以比较。[151]

邱成岭以包头钢铁基地为案例,从技术引进史角度,对苏联援建中国大型工程项目进行了研究。156项工程之一的包头钢铁基地建设,从选择厂址,勘察地质,搜集设计基础资料,进行设计,供应成套设备,指导施工、安装和生产等方面,都得到了苏联的技术援助。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这项冶金技术的引进是较为成功的。作者在考证有关档案、当事人撰写的回忆录等资料的基础上,侧重描述了与中国工人并肩劳动的苏联专家所发挥的作用,综述了苏联在包头钢铁基地建设中的角色,初步展示了冶金技术向中国转移的过程。[152]

胡瑞涛以“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经济援华行为为着眼点,集中考察了这种援助的背景、形式,并最终认为苏联之所以要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从结构的角度来讲,其原因在于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系统的霸权国,苏联必须维持系统的存在及正常运转,这样才能维持对其有利的系统霸权结构的存在。[153]

李海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史实资料,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引进历程划分为层次分明的五个阶段,并对各阶段进行了成效分析。中国经历了五次阶段分明的技术引进高峰期,尤其是1949年以后的技术引进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引进的技术为中国开创工业领域、巩固国防、推进产业升级和进行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技术创新也正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前提下才得以实现的。[154]

周萍对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习苏联的缘起、过程及后果等情况作了较为深入的考察。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缔结,标志着两国建立了同盟关系,也拉开了中国向苏联学习的序幕。中国学习苏联的途径主要包括:广泛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先进经验,大规模、全方位地聘请苏联顾问和专家,大量派遣各类人员赴苏进行学习和考察等。[155]

周明长认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不仅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而且为工业化空间载体的工业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动力支持,既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城市的职能结构、规模结构、类型结构、区域结构,形成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城市职能的经济化、大中城市规模的迅速膨胀、多类型工业城市的勃兴、城市空间分布日益均衡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的计划化成为“一五”时期重点工业项目布点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1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