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奠基:苏联援华156工程经验与教训

奠基:苏联援华156工程经验与教训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董志凯指出,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是丰富的,值得我们认真总结。这种主人翁的精神,是156项建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财力方面,国家将“一五”时期财政总收入的19.1%集中使用于重点工程建设。在156项建设过程中,对于国家的大量投资,建设者们注意精打细算、周密安排。

奠基:苏联援华156工程经验与教训

董志凯指出,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是丰富的,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关于企业建设的一些基本经验是:第一,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1951—1955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期间,计划的制订者抱着审慎的、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统计基础薄弱、信息交流不便的条件下,反复修订所规定的各项指标以及每个项目的年度计划,使各项计划指标基本上和当时的人力、物力、财力相适应。在地质资料缺乏、设计能力严重不足、成套设备完全依赖进口、技术施工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156项建设项目的确立,也经历了1950—1955年的多次调查、协商与修订。因而在具体执行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第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在困境中得到发展的力量源泉。新中国成立初期,不仅物资条件恶劣,而且管理技术人员奇缺,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都不高。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战胜重重困难,建设前人从未做过的大工业,需要广大职工的自觉和觉悟,经济建设的力量来自广大职工高度的责任感与创造性地发挥积极性。在劳动竞赛、比学先进的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以厂为家、以工地为家,有着无私奉献精神、勤奋工作的英雄模范。广大职工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自觉节约材料,降低成本。这种主人翁的精神,是156项建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第三,重点建设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在财力方面,国家将“一五”时期财政总收入的19.1%集中使用于重点工程建设。在物资方面,国家采取集中管理的办法,将70%—90%的钢材、水泥木材等重要的物资优先供应重点工程建设。在人才方面,国家从各条战线抽调上万名优秀干部,充实加强工业部门和重点企业的领导,同时通过动员工程技术人员专业对口归队和组织短期培训、轮训、出国学习等方式,以及从高等学校培养等途径,来壮大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从而使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第四,艰苦创业的精神要长期坚持。在156项建设过程中,对于国家的大量投资,建设者们注意精打细算、周密安排。为了用有限的资金办更多的事,为国家节约资金,建设者们开展了全面的、经常性的增产节约运动,大力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而再再而三地同各种铺张浪费现象作斗争。在财力、物力十分紧张的条件下,尽力压缩非生产性建设,削减可建又可不建的项目,保证重点工程的建设。在重点工程建设中,努力加强计划、设计、管理、核算、验收等工作,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从而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投资。第五,正确处理国外援助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由于汲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了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国方能全面完成156项建设。第六,在以计划为主配置资源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市场的作用。“一五”时期是新中国经济建设最好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我们正处在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市场、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尚未完全排斥,“一五”计划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市场的作用。

存在的问题是:第一,部分项目布局和选址不够合理。第二,在三门峡水库修建过程中盲目放弃中国水利专家的正确意见。第三,国防工业比重较大,对轻工业和支援农业的工业投资不足。第四,未将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上升到提高竞争力的地位加以重视。[137]

董志凯认为,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创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2—1957年)——工业基本建设的较高经济效益,中肯地分析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同时正视理论认识和体制方面的片面性、缺陷所带来的影响,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化改革,都必将有所裨益。[138](www.xing528.com)

董志凯还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内地基本建设投资的前提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产值低;资金紧缺,但资产相对集中;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中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通过对中国经济建设投资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项目结构、主体结构的分析,可以得到几点启示:投资管理体制的变化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设规模不能超过国力许可的范围,急于求成必将适得其反;综合平衡应从短线出发。[1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