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地质工业薄弱;煤、电、油供应紧张;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建筑材料等产品数量不足、品种不够、规格不多、质量不高;机械工业尚处在由修配到独立制造的转变过程中,还谈不到以最新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交通等重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要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绝难办到。因此“一五”计划将发展重工业置于首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引进的技术设备大多集中于矿山设备、冶金设备制造业、高精度机床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拖拉机、汽车、造船、飞机工业以及新兴的石油化工、电子工业等,目的在于逐步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不仅如此,苏共二十大以后,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提出要自力更生、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对外国的东西,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地搬运。1959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进一步明确:要学苏联,但要“以我为主,不是盲从”。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央在大规模地进行工业建设的同时,适时地提出了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既注意内陆工业又充分发挥沿海工业的作用,以及其他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从而使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均衡的发展,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的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当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1960年撤走专家的困难时刻,我们不但能顶住压力,继续完成了大型工程的建设任务,而且还独自完成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科研任务和建设工程。
经过70余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的工业化程度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农业大国的形象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资金、技术、综合国力依然有差距,而现代化的任务却更加艰巨,面临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如果不从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入手,通过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研究解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问题,那么想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就有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156 项工程的成功建设和提供的经验,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启迪。(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