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化工系统医药工业成果

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化工系统医药工业成果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6年成立化学工业部,医药工业划归化工系统。轻工业部和化学工业部集中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全国轻工、医药系统选调干部和老工人支援华北制药厂,医药工业管理局的主要领导干部兼任筹备处主任和厂长,在现场指挥建设。华北制药厂这个大型医药联合企业,建设周期短、投资省、见效快,为建设医药企业积累了经验。医药工业实际实施的2项是:华北制药厂、太原制药厂。医药工业2项全部为新建项目。

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化工系统医药工业成果

轻工业部医药工业管理局成立后,加强了全国医药工业的领导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从1953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医药工业。根据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集中主要力量建设规模较大的抗生素、磺胺药等新厂,以解决主要药品的自给问题;各大行政区和省市也根据本地需要新建或扩建一批药厂;还对老厂适当投资,进行必要的改造和扩建,挖掘生产潜力。1956年成立化学工业部,医药工业划归化工系统。

华北制药厂和太原磺胺厂,都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华北制药厂是一个大型医药联合企业,1953年开始筹建,由抗生素厂、淀粉分厂、玻璃分厂组成。抗生素厂和淀粉分厂分别由苏联保健部和食品工业部负责设计,提供成套设备。玻璃分厂由苏联转包给民主德国负责设计并提供设备。设计能力为年产青霉素链霉素85.6吨、葡萄糖3362吨,淀粉1.49万吨,以及玉米浆、玉米油和为抗生素生产配套的各种玻璃瓶。总投资7400万元。轻工业部和化学工业部集中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全国轻工、医药系统选调干部和老工人支援华北制药厂,医药工业管理局的主要领导干部兼任筹备处主任和厂长,在现场指挥建设。经过充分准备,于1955年破土动工,1958年6月建成投产,形成固定资产7200万元,投产当年即实现利税1.27亿元,为建设投资的1.7倍。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以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到该厂视察。

华北制药厂这个大型医药联合企业,建设周期短、投资省、见效快,为建设医药企业积累了经验。它的建成,扭转了我国青霉素、链霉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建厂以来,通过选育高产优良菌种,改革生产工艺,综合利用资源,使发酵单位和收率不断提高,产量增加,成本降低,质量改善。到1983年,抗生素年产量已达1802吨,品种增加到69种,累计上缴利税35亿多元,并向各地新建的抗生素厂输送了大批干部和技术工人,成为我国发展抗生素工业的重要基地

太原磺胺厂(即后来的太原制药厂)于1953年开始筹建,由苏联负责设计。第一期工程的主要生产车间和公用工程于1959年建成。1957年,鉴于磺胺药的许多品种在国内已有大量生产,化学工业部决定改变原设计方案,建设包括新磺胺药、维生素、合霉素等品种的综合性化学合成制药企业,改由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设计;并作为第二期工程,列入第二个五年计划进行建设。[25]

在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工业2项,占项目总数的七十五分之一。医药工业实际实施的2项是:华北制药厂、太原制药厂。医药工业2项全部为新建项目。

从1954年到1958年,历经4年时间,医药工业的2项全部建成。医药工业的2项都是1954年开始施工、1958年竣工的,建设周期都为4年。

医药工业计划安排投资9537万元,实际完成投资9542万元,实际完成投资占计划安排投资的100.1%;其中,“一五”时期完成投资7135万元,“一五”时期完成投资占实际完成投资的74.8%。

医药工业计划安排投资9537万元的具体安排情况是:华北制药厂8037万元,占84.3%;太原制药厂1500万元,占15.7%。

实际完成投资9542万元的具体情况是:华北制药厂7626万元,占79.9%;太原制药厂1916万元,占20.1%。

“一五”时期实际完成投资7135万元的具体情况是:华北制药厂6775万元,占95.0%;太原制药厂360万元,占5.0%。

表30 医药工业2项投资额的具体构成情况(www.xing528.com)

(按实际完成投资排序)

医药工业的2项建设中,实际完成投资占计划完成投资的比重高于100.0%的有1项,即太原制药厂为127.7%;低于100.0%的有1项,即华北制药厂为94.9%。

“一五”时期完成投资占实际完成投资的比重是:华北制药厂88.8%、太原制药厂18.8%。

表31 医药工业2项计划安排与实际完成投资的执行情况

(按实际完成投资占计划安排投资比重排序)

医药工业的2项建设规模与形成生产能力相同,经过4年的建设,形成了青霉素、链霉素等115吨和磺铵1200吨的生产能力。

表32 医药工业新增生产能力情况

到1957年底,我国医药工业已初具规模,共有国营药厂43个,公私合营药厂138个;六大类化学原料药总产量达到2196吨,比1952年增长23.9倍;针剂产量7.3亿支,片剂产量272亿片,分别比1952年增长2.65倍和4.55倍;总产值15.33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比1952年增长3.29倍,平均每年增长26.9%。

1958年,医药工业开始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以生产青霉素、金霉素、维生素B12等产品为主的四川抗菌素厂动工兴建。1959年3月,太原制药厂第二期工程开始施工,1960年建成。各地还根据需要重点建设了一批中、小型药厂,其中有上海第二制药厂、武汉抗菌素厂、福州抗菌素厂;河南省制药厂建设了新厂区(后改名开封制药厂);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疆制药厂、延吉制药厂,也在这个时期建成。

许多药厂都组织了新产品研制小组。一些生产制剂的小厂开始研究生产原料药。专业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大专院校相结合,成功试制了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产品,如上海通用药厂、华联药厂等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配合下,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甾体激素产品黄体酮。这一时期还研制成功抗生素、新磺胺药、维生素、解热药、抗癌药等一批新品种。此外,还研制生产了多种为原料药配套的化工产品。[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