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奠基:苏联援华工程背景与困难

中国奠基:苏联援华工程背景与困难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此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这个曾经起过临时宪法作用的纲领性文件中,把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作为奋斗目标,把恢复和发展重工业、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作为建设重点。由于兴建这些基础工业投资多、周期长、资金回流慢,所以建设起来困难重重。

中国奠基:苏联援华工程背景与困难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19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是如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生产的重要性就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然而,它们是一些投资高昂的产业,其中除了铁路,大部分是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的项目。因此外国资本不肯在中国设置机械制造、钢铁冶炼等厂矿;中国的私人资本则功力不足;官办企业又管理混乱、风气腐败,不能正常生产;及至20世纪初叶,“机船矿路”建设归于失败。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战乱不断。虽有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但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的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近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仅占17%。[1]工厂规模很小,纺织和饮食烟草业的产值占了工业产值的58.4%,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重工业)产值比重很低,1933年仅占工业产值的23%左右。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工业受到摧残,战争对重工业的破坏比对轻工业和农业的破坏更为严重。1949年重工业产值比战前降低约70%[2],明显成为“比较劣势”。国民党官僚资本在大后方开办了一些兵器制造、修理厂,规模和技术水平有限。成渝铁路则自清末筹建至国民党时代终结近50年都没有建成。

由于基础工业和设施对于近现代化十分要紧,而发展起来又屡遭挫折,无数志士奋斗不息,矢志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攻克这一难题。代表人物如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立志修5万公里铁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袖毛泽东等决心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此提供了新的契机。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工业、动力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器工业和主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应恢复和增加纺织业及其他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轻工业的生产,以供应人民日常消费的需要。必须迅速恢复并逐步增建铁路和公路,疏浚河流,推广水运,改善并发展邮政和电信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建造各种交通工具和创办民用航空。在这个曾经起过临时宪法作用的纲领性文件中,把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作为奋斗目标,把恢复和发展重工业、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作为建设重点。这与近百年前的“机船矿路”追求何其相似!这种选择来自对国情和对中国工业化途径的一种共识,其中有继承也有发展。

由于兴建这些基础工业投资多、周期长、资金回流慢,所以建设起来困难重重。外国资本不肯建,中国私人资本建不起。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不含港、澳、台地区)为679亿元,按1952年底总人口数5.7亿计算,人均仅119元,按当时的比价,约合30多美元[3]。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单户农民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之后很少有剩余。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资金也很分散,在私营工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市,工业企业1950年户均流动资产10.7万元;商业企业户均自有资金2.38万元。[4]要建设平均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工业企业,私人财力可谓杯水车薪。在物资与技术力量匮乏的背景下,国际环境又相当恶劣。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美国政府即宣布“美国不应给共产党中国以官方的经济援助,也不应鼓励私人在共产党中国投资”[5],并将中国列入巴黎统筹委员会管制的国家之中。[6]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进一步全面升级对华经济封锁。(www.xing528.com)

面对国内外巨大压力,中国选择了集中财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