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做人的学问

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做人的学问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手里举着一本《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德育课不再是传统的那种简单模式。第一堂课,王燕晓就问了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要上大学?”在这门课中,讨论是一种主要的形式。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德育课是一门做人的课。有些专业课只是在一个学期管一个知识点,而德育课管的是学生的一生。”

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做人的学问

周宏岩是北京化工大学德育老师。每个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堂课,她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你们拿到这本教材有什么感觉?”她手里举着一本《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每次听到这个问题,学生们的反应几乎都是哄堂大笑。“老师,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这门课,到了大学还在上这门课。我们能学到什么更多的内容呢?”

不只一个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

“如果说中小学生的压力升学,那大学生的最大压力是成才。如果说,过去的德育课更注重讲‘大道理’,现在德育课就是要把这些大道理渗透到生活中来,用来指导生活,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教育部两课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周之良教授说。

现在,德育课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以从显性教育为主转变为以隐性教育为主。

德育课不再是传统的那种简单模式。小品、演讲、辩论等纷纷走进大学课堂。

记者旁听北京工业大学大一学生入学第一课,它是在爽朗清亮的女声独唱——《脚印》的伴奏中开始的。

“洁白的雪花飞满天,白雪覆盖着我的校园。漫步走在小路上,留下脚印一串串……”

第一课就是德育课——《如何走好大学中的第一步》。

课桌上躺着一位娇小的女同学,20多个同学围在四周,每人伸出自己的食指,一起用力,“起!”女同学被托了起来。

这不是在表演杂技,而是北工大德育课中的一讲——《团结起来力量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德育教研室主任王燕晓对学生的要求有两条:第一是学会思考,第二是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思考。

第一堂课,王燕晓就问了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要上大学?”

同学们用笑声回答: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细细思考后,同学们才发现大家考大学的动机不尽相同:争气,为父母,为自己的理想……(www.xing528.com)

王燕晓把同学们的回答一一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来分析、讨论。

“我考大学就是为了父母。”她以自己为例,“否则我一个小姑娘干吗学得那么苦?你们可以带着这样的目标走进大学。如果你们还是带着这个目标走出去,那就有问题了。”

在这门课中,讨论是一种主要的形式。王燕晓告诉学生:“这门课讲的就是适应、成长和修养三个环节的问题。我们在一起探讨人生和成长。我的观点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如果不同意,你们可以反驳。”

在2003年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修订版)中,这种变化体现得很明显,书中加了20多个案例分析。所有的案例分析都没有标准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周之良教授参与了这本书的修订。他说,这本书过去平均一章不到一个案例,而且案例是作为观点的附属品而存在的。现在的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作案例分析,自己去查理论,自己得出结论。

周宏岩老师喜欢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去说服其他的同学。

有一堂课的要求是大家表演小品。有一组的同学表演小品之后把纸箱道具放在台上,下一组上台的同学把纸箱踢到一边。

周宏岩看到之后不动声色。等所有的同学都表演完之后,她说:“你们现在回忆一下,这个纸箱是如何出现在这里的?”讨论就此展开。这堂课的主题是道德。

就是在这样的无声滋润中,德育课在一点一点改变形象。在很多学校,它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次教学评估中,由专家、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督导团对学校的德育课评分是“优”。北京工业大学学生会组织了“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评选活动,两名德育老师名列前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连续两年十佳优秀教师评选,每次都有两名德育教师榜上有名。而这所学校一共才有三名德育教师。

“我自己都感觉很震撼。”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工处处长林善园说。这种结果也出乎他的意料。

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德育课是一门做人的课。有些专业课只是在一个学期管一个知识点,而德育课管的是学生的一生。”

一次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提问,王燕晓老师曾经告诉学生:人的一生没有谁能耽误谁,只有自己能耽误自己。

后来,一个学生给她写了一封信。这位同学家里很困难,每天早晨起来捡破烂,把它们堆到一个角落里然后去上课。“我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很可耻”,因为他坚信自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这是王燕晓老师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