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应超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陆游《文章》一诗中的传世佳句。自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潜心研习,孜孜以求,谁不渴望及早成为此等“妙手”,锤炼不朽鸿篇,锻造惊天巨作?明眼人皆知,我们身边常见一些老师和家长在考试之前押作文,强迫孩子背范文;也常见一些家长发现孩子作文吃力,心急如焚,于是慕名把孩子送到某作文名师补习班学作文,企盼短期速成,尽早文思如涌。可一段时间后仍然收效不大,颇有微词。也有诸多教师大讲写作章法,从拟题到收笔,从修辞到结构,潜词造句,立意谋篇,似乎已达滴水不漏,无懈可击之境地。凡此种种,应该说,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收益。但是实力是否雄厚,是否从内心深处喜欢作文,我是不敢肯定的。不过这些人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对作文是非常看重的,都想唱好这出“重头戏”,都不愿失去这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这些是无庸置疑的。现在最值得商榷的是方法,是观点,是成效。《新课标》已明确提及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大力倡导综合性学习,“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如上做法是否太过急功近利,凸显小家子气,刻板地把学生看成了学习的容器,几乎完全将学生禁锢在书本和课堂上,这样往往会使一些孩子呆板﹑僵化﹑木讷,甚至失去写作兴趣﹑生活情趣。这些做法只是“治标”,而没“治本”。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使教学出现较大改观呢?本人以为,这需要“内外兼修,标本兼治”,树立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观”。功夫不能只放在课上,去单纯地向四十分钟要效益,而更多的是要把功夫放到课前和课后。
多年以来,许多同行早已达成共识: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写作必须取材真实,写出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人至深。否则,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甚至吃人家嚼过的馍馍——背范文,结果只能令人作呕。而真实从何而来?当然是现实生活。只有生活,只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只有我们生活的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方可为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这一点也早为名人先贤所悟。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在《文章例话》中写到:“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充实孩子们的生活,恰当调控“高考指挥棒”,真真正正地为孩子减负,把孩子从五花八门的补习班里解救出来,努力使他们的生活富有情趣,过上一个充满阳光的七彩童年,的确是我们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焦点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孩子就能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否则恰好相反。其实这些问题国家早已着手,诸如寒暑假的延长,大礼拜的设立,学校的课程配置,学生体能达标测试等等。只是应试教育的思想在一些教师和家长的头脑中根植太深,彻底铲除尚需时日。
关注学生生活,更要关注学生做人,“做得好人,习得好文”,良好习惯以及传统美德的培养至关重要。要适时利用好各个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积累。绝不能三心二意,走马观花。长此以往,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写作犹如源头活水,汩汩而出,绝不会变成“无米之炊”了。
记得我布置写《暑假趣事》一文时,学生卢川写的就是他和姨家的小哥﹑小姐进行家庭时装表演的事:“自己头戴捏扁了的凉帽,扮成“西部牛仔”;小姐把红纸蘸湿,涂红脸蛋儿,头系妈妈的粉纱巾,扮成了“大小姐”,先后登场亮相。而小哥却突发奇想,头上套着小姐的黑裤子,穿上小姐的花裙子,脚蹬小姐的舞蹈鞋,一边哼着小调伴奏,一边跳起了轻快的“小天鹅”……当讲评作文让他在全班朗读时,直把全班学生乐得是前仰后合,随后便是掌声四起。还有,杨溢学的《喷水大战》,杨子琦的《狗咬蝗虫》……都形象再现了暑假那一幕幕妙趣横生的画面,让人听后终生难以忘怀。(www.xing528.com)
课前还应下足功夫的莫过博览群书,开阔视野。精读﹑熟读﹑诵读,潜心揣摩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过渡衔接,伏笔照应,琢磨章法;推敲字词,斟酌修辞,研究句法。这样读书当然大有裨益。即便是快速浏览,泛泛而读,也可吸纳了大量信息,提升了综合素养。积累佳词丽句也非常重要,俗话说:“无词便无文,词贫文浅薄”。是呀,万丈高楼平地起,再豪华的文章大厦也离不了这些基本的建构材料哇!
马克思之所以写出划时代的巨著《资本论》,是因为此前拜读了一万五千多本参考资料;鲁迅跻身文豪,也得益于厚积,仅在辑录《小说旧闻钞》时,就批阅过一千五百多卷古籍。可见,行文一分钟,文外十年功!时至今日,看书早已不是搜集素材,积淀文学素养的唯一途径了,还可以看电脑﹑手机﹑电影﹑电视等等。只要有心,机会无处不在。不过,仅仅占有了材料,只是“拥兵百万”,而不会“排兵布阵,统帅三军”,还是要吃败仗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当然也不例外。一日不说口生,三天不写手生,只有常常习练,才可得心应手。一方面,我们要在课内多创设这些说﹑写的机会;另一方面要鼓励课外多练笔,自己写日记,给班级写周记,即兴创作,父亲﹑母亲节时写封信,给老师写建议等等。教师可以搞评比﹑表扬,或推荐到校刊﹑杂志上发表,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写作积极性,让学生爱上作文,把作文看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儿。
另外,文后的工作还有不少,修改就是一项大工程。“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教师改,自己改,组内互改,家长建议等等,都可尝试。
总之,写作是知识,是学问,是生活,只有全身心投入,日积月累,常写勤练,内外兼修,标本兼治,便可左右逢源,收放自如,不但乐于作文,而且善于作文,成为可以“偶得”的“妙手”。肯定地说,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写万言文,成万古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