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游泳活动源远流长。从地球上出现人类开始,人们为了生存,就逐渐学会依山打猎,傍水捕鱼。为了捕捉水中的鱼虾,人们需要到水中活动;为了追猎动物和躲避猛兽的侵袭,经常需要跋山涉水;当洪水泛滥时,更是要与之做斗争。人类在与大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游泳,并使游泳得到发展。开始时,人们只是模仿水栖动物的姿势与动作在水中移动,久而久之,便积累了在水中行动的技能,学会了漂浮、游动和潜水,逐步产生了各种游泳姿势。
据史料记载,在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陶器上,可以看到雕刻着人类潜入水中及类似爬泳的图案。在四千多年前,有夏禹治水的功绩。相传当时人们在与洪水的斗争中已掌握了不少泅水方法。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关于游泳活动的记载:“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说明那时的人们就懂得游泳,并能利用游泳技术克服江河等天然屏障。后来,随着战争的出现,游泳从单纯的生活技能又演变为一种军事技能。(www.xing528.com)
游泳活动能够不断发展,除了生产劳动和军事上的原因外,游泳本身的娱乐功能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人们从沐浴开始,继而在水中嬉戏,逐渐形成各种水中娱乐活动。我国春秋时期的“天池”、汉代的“太液池”等都是当时贵族常去玩乐的游泳场所。隋唐时期,宫廷专门设立了可以进行跳水、游泳、抛水球的“水殿”。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日喻》中写道:“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可见,当时南方人多熟识水性,掌握泅水之道。
我国古代的游泳大致可概括为三种形式,即涉——在浅水中行走,浮——在水中漂浮,没——在水下潜泳。后来,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又创造了不少泅水方法和游泳技术,如狗爬式、寒鸭浮水、大爬式等,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