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叙事类文本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准备工作
1.引导有效批注
每个学生的批注习惯和喜好都存在差异性,如果没有规范的批注方法,就会出现阅读和批注失序。为了使批注更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统一批注形式十分必要,可以提高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用什么批”。一是对批注符号的统一。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以下统一:序号“1”“2”“3”标注在每一个自然段前;着重号“△△△”用来批注关键的字词;波浪线“~~~”用来画出最精彩的句子;横线加问号“——?”表示存在问题的地方。二是对批注用笔的规范,如规定抄写时统一使用黑笔,进行质疑时统一使用红笔,这样的批注就会简洁清楚,一目了然。三是对批注格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批注本的左半边抄文本,批注本的右半边写批语。通过统一批注标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批注规范意识。
其次,“怎么批”。第一是统一批注位置。如眉批,让学生明白主要批注的内容是作者或者作品简介。夹批,主要是解释字词含义和读音。旁批,通常表达对阅读文本的体会、联想和评价。尾批,主要是对素材的概括、赏析和总结。第二是统一批注点。叙事类素材的批注点大多为以下两点:一是叙事情节的批注。叙事情节的批注可以引入叙事学的基础理论,这样有明确的方向指导。二是对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批注。包括静止的人物和发展的人物。静止的人物的批注往往抓住一个人物特征就行。发展的人物的批注需要对人物进行深入地解读,对人物的性格变化也有更好的领悟。第三是统一批注的角度。角度的选择形式比较多,一是字词、语法批注,对文本中出现的字词进行批注,这对于学生积累生字词有很大帮助。二是相关知识批注,可以对作者或者时代背景的相关知识进行批注,有利于学生体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三是结构批注,可以对叙述的经过或者素材的逻辑线索进行批注。四是鉴赏批注,用批注的形式表达对文本的鉴定和欣赏。五是质疑批注,用批注写下自己的困惑。六是联想批注,用批注的方式把阅读所引发的联想写下来。
2.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文本的不同会导致批注的侧重点也不同,不同类型的记叙文有其差异性。
小说类的叙事性文本,通常批注小说三要素。对人物类型的批注,通常批注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对情节的批注,通常要关注素材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对环境的批注,所有的事情都处于环境中,有哪些作用。通过批注,能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散文类的叙事性文本,重点放在文眼和意境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常是贯穿全文的,是所有事件围绕的重点;散文是字词句组合的语言艺术,通过批注意境可以理解素材的深刻意蕴。
同时,要根据教材的类型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如定篇即经典课文,教学的重点在于欣赏和品读,要通过感悟和品味,吃透经典课文。例文教学,是指以阅读知识习得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批注。经历类的文本主要用于拓展阅读,批注可以成为这种选文的教学选择。
3.人手一本笔记
有位学生的批注一直很突出,她在批注前还特意注明自己所用批注符号所代表的意思,以便互动交流,利于自己随时记录下所思所想。所以教师应要求每个学生最好都能准备一个批注本,可以用来抄写所要批注的内容,并按格式要求进行记录。抄是最基础的办法,学生边抄边悟,因为课文中的空间有限,使用批注本就会有更大的批注空间。
学生的批注本是为了记录批注内容,这样长期积累下来,就会形成自己的批注成果,成为记录自己成长的重要工具。而批注本的使用,也便于教师进行检查和考核,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二)叙事类文本分层批注式阅读教学程序设计
叙事类批注式阅读教学有不同的批注层次,通常分为三层:首次批注、再次批注、三次批注。首次批注一般指的是课前批注,是为教学热身进行的批注。再次批注一般指的是课中批注,即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的批注,通过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对文本形成更深入的理解。三次批注一般指的是课后批注,大概包括补充批注和比较批注两种。在此,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1.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所以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文本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教师目标不明确,很容易在课堂上被学生带着走。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要注意行为的结果要可检验,不要过于抽象,要让学生清楚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
《姥姥的剪纸》教学中,旧有的阅读教学要求是:第一,学习素材,以姥姥的剪纸为线索,学习典型事件反映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第二,深入阅读素材,认识到姥姥的思想品质。第三,感受课文,品味作者对姥姥的深厚感情。
本次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要求明确为:第一,适当运用文字和符号对素材进行批注。第二,针对素材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批注,感受姥姥的品质和作者的情感。
通过两种教学方式的对比,可以让人明显感觉到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要求更清晰,学生根据这些教学要求,对素材的学习和理解会更有针对性。
批注式阅读教学要求明确后,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批注效率,有必要提醒学生使用规范的批注方法。主要是“用什么批”和“怎么批”这两方面。
2.一次批注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课前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批注,完全以学生为阅读中心,坚持做到边阅读边批注。教师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方向引导。对于学生的首次批注,老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精心的设计。一般批注的内容包括:快速阅读课文,生字词批注读音和解释,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去深入思考并批注,尝试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互动和交流。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批注进展,老师可以在布置批注作业时提出两项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对素材语言的批注超过两处,这样易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二是批注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这一要求可以促使学生去阅读批注,提高阅读质量。
3.交流讨论
课前学生已经进行了批注,课堂上,由个人的阅读扩大到集体的阅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批注动态。这时,教师要注意课堂气氛的调控,要照顾个体差异。学生在课堂上要和同伴交流批注心得,在共同协作中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交流讨论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小组协作。学习小组内部讨论可以把很多的问题解决于萌芽中,可以有效地节省课堂时间,然后由各个组内代表展示本小组的批注成果。教师要捕捉亮点和难点并进行评价,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批注。另一种是班内展示。通过在班上展示学生的批注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时教师的评价和点拨就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能够做出精准的引导,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www.xing528.com)
4.二次批注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首次批注结果的情况,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计划,提炼出学生典型的批注方向,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主题批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思考,不要频繁地催促学生,以便学生得出合理的批注成果。批注完成后,通过讨论展示批注成果。
这阶段的批注是有针对性的,是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师的点拨非常重要,点明关键处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师提出的问题核心非常关键。如“在描写夏天小兴安岭的段落中,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非常恰当?”“这些词语反映了夏季小兴安岭的什么景色?”“什么词体现了树木的繁茂?”“什么词体现了雾大极了?”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进行思考和批注,最后许多学生的批注都深入到了精神层面。可以发现作者的深层思想内涵,学生对于素材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再上了一个新台阶。
5.三次批注
三次批注通常在课后进行。课后是学生消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要安排学生开展课后批注,对相关素材进行三次批注或者迁移批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掌握,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如《牛郎织女》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民间故事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师组织学生课后拓展阅读《白蛇传》,对文中“水漫金山”的章节进行自主批注。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的思维也得到极大的解放。
(三)叙事类文本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运用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
更新教学观念,增强专业水平。在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对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对自身定位不清晰,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树立科学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存在短板。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以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即将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第一,教师要组织互动更强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对批注式阅读教学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研究,必须对批注式阅读教学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教师要想将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叙事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就必须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
第二,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变化,不再只是知识的二传手,而要与学生进行更多的合作和沟通。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良好的协调作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意识。
第三,倡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主批注。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随机性的问题,很多质疑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这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要秉持开放民主的理念,允许不同观念的存在,并通过讨论和资料查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正向反馈。
第四,叙事类文本批注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管控过多,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阅读理念,不要代替学生的思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让学生掌握方法,要对学生持包容的态度。
教师要积极参与批注。虽然批注式阅读教学倡导学生的自由性,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能被忽视。教师要积极发挥好引导员的作用,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示范,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更好地影响广大学生。首先在进行批注准备工作时,教师就要投入课前的批注中,通过自己的参与,密切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正确开展批注。在课中,很多教师因为教学压力大,与学生的互动也较少。如果教师能够抽出时间和精力,参与课中批注,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学生就会发现居然可以这样想,还有这样的角度,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作用会明显加强。叙事类文本由于在教材中占比较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个性化很强,教师只有投身其中,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引发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有的教师只管布置作业,批注完全交给学生,这个教学方式是不对的。教师要发挥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学生的作业教师最好也跟着做,因为一个好老师首先是一个好学生,否则空口说教效果不太好。只有参与了批注作业,教师及时与学生沟通自己的批注体会,亲身示范,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批注兴趣,让其更好地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
2.对学生的要求
自主批注。要高度重视预习的作用,预习在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教师上新课前要让学生进行批注预习,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这一过程中,学生刚刚接触教材,充满新鲜和好奇,可以充分享受一个完全自主的阅读时空,所以对教材的批注是充满真情实感的。课前的自主批注给予了学生自由展示自我情感和思想的空间,教师在这一阶段不要有过多限制。课前自主批注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批注式预习是一种高质量的预习,有别于为了读通顺文本而进行的低层次预习,批注式预习让学生感悟教材,品读教材,思考教材。学生在写下批注时,就代表着他完成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有些教师为了加快课堂进度,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在学生只是浏览文本甚至还没有读完的情况下,就匆匆开始教材的分析,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所以批注预习的关键是,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预习时把自己融入教材中,进行整体的感悟、思考与质疑。这样高质量的预习批注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预习是学习的根基,只有预习做得踏实了,后面的学习才会更稳固。
积极探索。课堂是批注式阅读教学的重要阵地,是师生共同解读文本的平台。在高质量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展示自己高超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引导能力。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对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问进行一一解决,或者对体会偏差的地方进行改正。高效的课堂批注可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更好地完成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在课堂上可以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包括小组合作和班内交流。
第一,学生通过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批注成果与同伴分享交流,让大家进行评价。因为教材开放性的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学生的批注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交流分享就非常有必要。
第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同伴的评价,并善于汲取别人的批注内容的优点以提升自己。
第三,积极思考,深入研究。讨论和交流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问题为切口,再一次即兴批注。因为在课堂上,经过充分讨论和深入思考,同学的意见和教师的点拨会使学生产生新的观点和理解,这时可以再进行一次批注。还有的学生对素材的疑惑在课堂上得到了解答,阅读体验上升到更高的阶段,也会产生强烈的批注意愿。
自由批注。课外阅读为学生打开一个巨大的宝藏,有一种说法是:“要使学生深刻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就必须有个巩固知识的‘大后方’”。课外阅读就是巩固知识的“大后方”,老师要注重课外阅读的开发,使学生的知识之塔搭建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在学习完教材之后,要引导学生搜寻完整文本或者同一类型的文本进行阅读。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感悟或体验,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补充批注。学生在课后的多样化批注同样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因为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可以把知识进行迁移运用。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仅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几个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方法后进行有效迁移,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广阔的阅读海洋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培养其强大的自主阅读能力。
通常学生的批注往往是局限于课本,缺乏比较阅读,很少从其他角度分析文本,也缺少对文本的质疑和创造性发现。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新的要求。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拓展。基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课外迁移,能够使学生的批注式阅读形成独特的个性。
自读自悟。任何一种学习方法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磨练。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打造学生的良好批注习惯和自主批注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理质疑能力。目标是明确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所以,批注式阅读教学要取得成效,就要持之以恒。没有量的积累就难有质的变化,学生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培养批注式阅读的好习惯,转变“要我学”的被动理念,形成“我要学”的主动观点。同时,要认识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话是个性化的,是自读自悟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在批注的过程中静下心来,摒弃浮躁的心理。学生只有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才能有所思所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