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这一新型国际关系,以相互尊重和公平正义为基本出发点,重点“新”在“合作共赢”。合作共赢主要是指统筹结合本国利益与其他各国共同利益,努力扩大各国利益一致点和交汇点,积极倡导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零和博弈的旧思维。和平、合作、共赢,才是增加全球人民福祉的永恒前提。合作共赢使参与主体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从而实现各方的共同受益。中国所倡导建立的以相互尊重、公平争议、互利共赢为核心理念的新型国际关系,旨在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开展对话、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共赢而不是单赢。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把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放在突出位置。中国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处置关涉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问题,坚决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坚决在国际上遏制“台独”“藏独”“东突”等危害国家主权与安全稳定的分裂势力,警惕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向境内活动渗透,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中国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要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重视各大国的地位和作用,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致力于同各大国发展全方位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坚持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的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多边事务,高度重视联合国的作用,支持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强化涉外法律服务,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及外国公民、法人在我国的正当权益,依法维护海外侨胞权益。深化司法领域国际合作,完善我国司法协助体制,扩大国际司法协助覆盖面。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加大海外追赃追逃、遣返引渡力度。积极参与执法安全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贩毒走私、跨国有组织犯罪。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必须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理念深入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领域的各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入类共同利益”。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时提出了“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9]的倡议。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0]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强烈的时代要求。从国际上看,一方面,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地球村是人类唯一共同的家园,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持续加深,国际社会逐渐成为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世界发展仍然面临潜在危机和风险,经济全球化逆流涌现,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频频抬头,地区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全球性危机风起云涌,多元社会政治思潮渗透碰撞。在挑战重重的世界,我们需要如何应对?面对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世界各国需要以敢于担当的理念道义患难与共、协商合作,携手维护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国际社会普遍发出革新全球治理理念的声音和诉求,建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构绘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从国内来看,2012年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治理理念和发展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同,中国的国际话语影响力、塑造力、感召力进一步增强。中国有责任、有能力、有信心为世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要义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其一,政治上要平等协商。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交往新路径。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冲突不断,生灵涂炭,留下极为深刻的教训和悲痛。坚守和平而摒弃战争是各国人民真挚而朴实的追求。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关键在于国家之间要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互学互鉴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把控矛盾纷争,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弱肉强食、唯我独行的霸道行径。国家间出现矛盾、分歧和争端,要通过平等协商的沟通性的方式处理,以最大诚意和耐心,坚持对话化冲突、对话促和平。只有各国共走相互尊重、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其二,安全上要安危与共。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综合应对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现实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目前,国际安全形势波动不稳,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进一步加深,同时人类利益交融性不断增强。在这种新形势下,各国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存在多大差异,都要尊重和照顾其合理安全关切。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各国在参与和应对地区安全事务上责任与权利并存,要以沟通协商、合作共赢的方式积极解决安全难题。
其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经济上,要携手共进,促进贸易和投资便捷流通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共同发展。要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增强各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归根到底要靠立足于本国自身实际和实践能动,各国要依据国家发展客观现状,制定富有针对性的国家发展计划。要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各国要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以和平促进发展,以发展巩固和平。要构建良好外部制度体系,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健全发展协调机制,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优化发展伙伴关系,坚持南北合作主渠道地位,最大限度地解决南北之间和地区内部发展失衡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为世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
其四,文化上要交流互鉴。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表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前提,多样促进互鉴,互鉴产生共识,共识推动发展。不同文明体现着不同民族的劳动和智慧的凝聚,没有贵贱之别,更无等级之分。不同文明之间的多元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导火索,而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动力。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交流互鉴中汲取众长,在包容沟通中携手进步,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其五,生态上要呵护自然。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类可以对自然进行利用改造,但本质上也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尊重自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建设生态文明事关人类命运的走向。要解决好人类文明进步与自然之间的已有矛盾,以和谐相处为人与自然之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www.xing528.com)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时代发展潮流的有力应答,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汇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文明实现和平发展、持续进步、秩序稳定构绘了美好的图景。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外文明优秀的传统理念和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2)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外交的不懈追求,也是世界各国的历史担当和共同责任。世界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进程,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其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我们不应被现实困难和挫折所打倒,也不因道路漫长而放弃追求。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世界,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坚实的现实支撑。我们将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合作。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决不走称霸扩张崛起的老路。
其二,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我们要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的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的对外交往。
其三,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动摇,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革新与发展。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体系,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支持增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话语影响力。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积极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稳定。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将不断为推进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其四,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要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要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3.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文明走向和时代发展大潮流所提出的富有中国智慧的建设性倡议。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一带一路”倡议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统筹考量国内国外大环境、大形势、大背景所作出的富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是我国第一次向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提出的区域性合作倡议,也是以前瞻性的宏观视野对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所建构的战略设想。
“一带一路”倡议在建设图景上重点是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合作方面着重推进八项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大力拓展产业合作,深化能源资源合作,拓宽金融领域合作,密切人文交流合作,加强生态环境合作,全面推进海上合作。
习近平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11]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拉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
中国政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合作。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实践上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得到了全球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纳入相关内容。经济贸易等领域合作扎实推进,“一带一路”金融领域建设初见成效,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规划实施,多领域人文交流互通深化进行。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及面,在发展中不断前进,在合作中茁壮成长。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建设稳步推进;雅万高铁全面开工建设;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二期工程竣工;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施工进度过半;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建成重要中转枢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已经超过9000列,班列到达了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经贸投资合作成效显著。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不断扩大,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4403.2亿美元,高于中国整体外贸增速5.9个百分点,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143.6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2%。目前,中国与沿线国家已建设8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当地创造了24.4万个就业岗位。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等成为双边合作的典范,中国—老挝跨境经济合作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等一大批合作园区也在加快建设。金融合作深入发展,截至2018年6月,中国在7个沿线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目前,已有11家中资银行在27个沿线国家设立了71家一级机构。国际接受度不断提升。且中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被纳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作为2017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最高规格的官方国际对话机制建立起来。丰硕的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建设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战略性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坚持两者并重,进一步挖掘双向投资潜力,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为开放性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继续稳步扩大对外投资,鼓励沿线国家来华投资,营造投资合作良好环境,促进贸易双向平衡。二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分尊重各国差异,共同探讨符合各国国情的合作模式。深度对接有关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不断增强各参与方的获得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三是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主要是加强技术创新合作,理论创新交流互鉴,创新人才资源交流合作。四是把“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事实已经证明,“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赢之路、文明互鉴之路。正如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造福世界,造福人民!”[12]只要欧亚非各国和衷共济、相向而行,就一定能够谱写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