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课堂教学阶段成果展示与问题引导

小学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课堂教学阶段成果展示与问题引导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探讨式批注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得以在批注中展示,在课堂上,由于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出现看法不一的情况是常态,老师要持开放的态度。这时教师要做出及时评价,对学生的批注进行明确指导。接着在下一环节的教学片段中,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文中的‘我’对闰土的情感变化?”这时,教师在巡视的时候,应该加强引导,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在备课阶段,做好合理的预设,分析学生的学情和阅读需求。二是小组交流、互评。

小学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课堂教学阶段成果展示与问题引导

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批注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如何带领学生进行高效的批注是一个重要问题。教师要结合学生课前预习的实际情况,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深入地探索文本。

探讨式批注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得以在批注中展示,在课堂上,由于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出现看法不一的情况是常态,老师要持开放的态度。通过让学生及时互动、自由探讨,实现深入批注的目的。

在执教《少年闰土》时,教师采用探讨式批注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老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分析闰土带给我们的新鲜事物,并批注相关体会,准备沟通。”学生找到的是第六自然段,标注道:“雪地捕鸟,很羡慕闰土。”老师提问:“好,其他学生还有发现吗?”学生又找到第十五自然段,进行批注:“潮汛鱼跳,表明闰土对海边很熟悉。”

这是个典型的课中批注的案例,教师从文中找到闰土带给我们的新鲜有趣的事情,虽然批注涉及的内容很多,但这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的能力。教师允许学生自由探讨和交流,给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学生在这一氛围中进行的批注往往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惊喜。这时教师要做出及时评价,对学生的批注进行明确指导。

接着在下一环节的教学片段中,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文中的‘我’对闰土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批注:“为什么闰土躲在厨房里哭?”教师通过探讨交流的方式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有正确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开展批注。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阅读文本时走马观花,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二是批注的角度不合理;三是运用批注的方式不对。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有必要提出以下策略:

(一)读思结合,教会方法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因此,在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大都存在“浅尝辄止”的情况,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的理解不到位。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于批注的运用把握不好,教师要强调学生将批注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提高阅读水平。

在讲授《钓鱼的启示》时,老师通过布置预习作业,使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较好的理解。在课堂上,为了防止学生的批注过于关注课文的细枝末节,老师要让学生在结合课文主旨的前提下一边深入思考,一边自主批注。在批注时认真思考以下问题: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作者经历了哪些思想斗争?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并分别写出作者的心路历程,把自己的理由批注在素材的空白处。这样,学生的批注式阅读更加具有针对性,有的学生在旁边批注:“这句话写出作者钓到鱼后格外珍惜。”有的学生在“啊,好大的鱼!”旁批注:“这条鲈鱼对作者诱惑力太大了。”有的学生从这句话领悟到父亲对“我”的严格要求。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认真品味素材的细节,发现圈点批注的关键点,循序渐进地深入思考。学生在批注素材的时候,因为素材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和内容作批注,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小学生难以全部完成。因此,老师要善于结合个人特点,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个性化的批注。

(二)心境交融,沉入文本

阅读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活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融入素材的情境中,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感受再到感悟,使学生意随文生,批注心得体悟。

(三)解其中味,活用批注

不同的文体对于批注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体特点进行批注,尤其要注意素材的题材特点,灵活地开展教学。

在讲授《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情”字,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学《松鼠》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真切地认识松鼠的外貌,然后让学生进行批注,总结出作者描写了松鼠的哪几个方面,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于诗歌散文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批注的关键点投入到赏析精美语句上,让学生品味语言魅力的同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批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主要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西沙群岛的图片,给学生补充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组织学生自由批注,提升学生对于素材重点语句自主批注的能力。

在课堂实践中,存在着学生对批注式阅读缺乏整体把握等问题,这需要教师在课下进行总结反思。一方面可以提升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改正存在的问题,为批注式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

(四)发挥主导,高效阅读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一部分教师不太注重对讨论、交流环节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在批注学习时效率不高。所以,教师有必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引导。

一是做好巡查督导。在小学生开展批注式阅读时,天性好动的学生往往会利用这个时间放松玩乐。因此教师要注意,不能对学生不闻不问,要走下讲台,仔细地查看每一位学生的批注内容,提高学生的批注式阅读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差异化指导。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认识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这时,教师在巡视的时候,应该加强引导,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针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耐心地帮助他们,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对于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和表彰,同时将批注的内容展示给其他学生观看。

三是适度鼓励打气。小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教师发现学生有出色表现时,不要吝啬自己的赞扬。教师适当的鼓励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是强化批注检查。批注式阅读是自主学习的实践,十分强调对学生自觉意识的培养,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就可以当甩手掌柜,教师要积极发挥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在备课阶段,做好合理的预设,分析学生的学情和阅读需求。同时,善于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突破个体阅读局限的天花板。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考查学生的批注成果。

一是小组轮流抽查。教师全面检查学生的作业是不现实的,时间和精力上也实现不了,所以可以不定时地抽查几个小组的批注成果,选择优秀的批注作业和一些有代表性的不正确的批注进行展示,引导同学探讨并进行改正,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批注。

二是小组交流、互评。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让一些学生的不正确的批注在这一环节就得到纠正。如果问题还得不到解决,教师可以把相关问题以投影的形式进行展示,进行讨论和指导,修正并完善批注。

(五)读写结合,整体把握

由于小学生刚接触批注,并不理解批注的重要作用,在批注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还是为了批注而批注。因此,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看到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效果,在训练时注意读与写结合,引导学生在批注式阅读中提升写作水平,并可让学生将批注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达到批注式阅读与写作的共赢。

在讲授《我的老师》时,教师批注:“让我们对比一下,找出素材中的老师与自己的老师有哪里不一样。”学生阅读文本后发言:“素材中的老师是一位‘另类’的存在。”于是,教师进一步提问素材中的老师为什么“另类”。有的学生批注:“这位老师的专业水平很高,但会捉弄学生。”然后教师引导:“你认为理想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等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要求学生课后以“我心中的老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在讲授《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老北京的民风习俗,让学生通过批注了解北京的春节,并要求学生以“家乡的春节”为题写一篇课后作文。

(六)批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的过程正是学生成长的过程。质疑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是题目处质疑批注。题目是素材内容的总体概括,暗含主题思想。学生通过质疑素材题目,探讨素材的写作背景和深层逻辑。比如在学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学生对题目批注:“铁路为什么要修到拉萨去?”有的学生批注:“为什么不是修公路或者船运呢?”有的学生批注:“作者写这篇素材的意图是什么呢?”小学生的疑问五花八门,这时教师就可以此为契机展开阅读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圈点重点语句,让学生通过这些圈点,领悟修铁路到拉萨的重要意义,以及铁路工人为此做出的伟大奉献。

二是重难句处质疑批注。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质疑重难句,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匆匆》时,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圈点:“在默默里算着,……也没有影子。”学生在旁边批注:“这句话突出了作者珍惜时间的迫切心情。”针对重点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有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写下批注:“作者说花会再开,燕会再归的目的是什么呢?”教师要让学生精读这两句话,从而得出花有重开日,时光匆匆,物是人非的结论。因为有了学生的质疑,所以才能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

三是留白处质疑批注。留白处是学生批注的好地方,在讲授课文的时候,让学生用简洁的文字进行批注。如在《养花》一课中,学生阅读到老舍先生的这句“心随花开而乐,心随花落而哀”时,教师适时提问“你喜欢养花吗?”让学生针对老师的问题进行留白批注。(www.xing528.com)

批注式阅读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等特点,有着重大的实用价值。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广大教师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解决批注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又需要引导学生大胆运用批注技巧不断地进行实践,在享受圈点批注的乐趣的同时,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提升。

(七)分阶段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

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一篇素材要让学生从整体感知到探究意境的层次开展逐层阅读。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阅历;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才能有效地提升批注式阅读的能力。

一是强化整体感知。叶圣陶认为,阅读的第一步就是透彻了解整篇素材。这是很多学者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完整的感受,防止一叶障目,断章取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初读文本时,有一个全面的直观感受,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复述全文等形式感知文本,为感悟主题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讲授《山雨》时,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山雨”有何特点。学生发现“山雨”有很多特点,如音韵优美、空气清新等。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素材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雨的特点的,请作批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很快能圈点出相应的段落。教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如用天空黑压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雨前”;让学生感受“雨中”则播放山雨落在岩石上发出沙沙的声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雨后”则展示雨后山林的图片。另外,教师通过自己对山雨的喜欢之情,引导学生体会山雨“音韵美、色彩美”的特点,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山雨特点的理解和欣赏,让学生融入文本中,深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整体感知阶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并主动感受其中的情感。

二是细读赏析。批注式阅读教学注重对文本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但是会或多或少地对素材的细节之处有疑惑。那么,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精读课文,解决问题。细读赏析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的批注流于形式,有助于学生深入探究文本。

在细读赏析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从全面阅读进入重难点的深入阅读,从而达到让学生理性思考的目标。

一是借助语境来品味。语义和上下文的内容关系密切。所以,批注式阅读需要结合相关的语境,来正确解读文本的含义。

阅读《天净沙·秋》时,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悲凉的,描绘了一幅破败的秋天残景。“孤村落日残霞”中的“孤”字,就鲜明地传达了秋景的悲凉。古诗词短小精练,往往几个字就体现了作者的深厚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扣紧语境,引导学生更全面地把握文本。

二是借助想象来品味。批注式阅读教学对想象力有很高的要求,学生要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来体会文本的意义。批注内容往往不拘一格,并不局限于课本之内。学生可以自由拓展阅读,尽情翱翔,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进一步丰富文本内容。

王维的《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句,有学生联想到作者当时身处盛唐,结合“月”这一意象,“惊”字另有含义。所以,句中的“惊”,不是说鸟受到惊吓,而是鸟儿对月出的欢喜之惊。联想式批注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思路,更有针对性地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

三是探究意境。意境的主要特点是物我合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重点,与文本开展多元化的互动。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文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却体现了无处不在的喜悦之情。

因此,批注式阅读教学需要学生能够潜下心来深入文本,加大学生阅读的深度。

(八)分层面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

分层面批注式阅读,不仅可以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阅读的个性问题,还可以极大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途径。

一是对同一文本的批注。需要对课本进行整体性感知,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

一方面,大胆运用比较批注方法。可以更好地分析素材的感情变化和思想内涵。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中,教师通过素材中“我”的感情变化的线索,来分析人物特点,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素材的主题思想。年幼时作者不了解伯父受人爱戴的原因,但是长大后发现伯父是一位具有伟大品格的人。通过引导,学生批注了这些重点内容,有同学写下批注:“伯父对我的爱护是深沉的。”有的学生批注:“作者虽然不了解伯父,但伯父具有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对人民的大爱,这让作者觉得伯父是一位具有伟大品格的人。”对比作者心路历程的变化,对于学生能够透彻分析文本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文本同一语段的比较批注。在《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这六个“每一”是否可以删去或者调换位置。学生据此进行批注,感受到这四个“每一”气势如虹的感觉,让学生领悟人类大自然紧密联系的理念。

二是在不同文本间的批注。课外阅读是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重要手段,是扩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但是素材的选择很重要,要避免选择的随意性,在选择素材时,要注意素材是否能体现某一共性。经过提炼,一方面可以使同类素材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使这些素材起到强化某一共同主题的作用,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实现知识迁移。

三是对同一作者不同题材的比较批注。针对一些名家大师,可以采用这种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如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特点。

在《少年闰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少年闰土的怀念之情,还让学生多接触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下收集鲁迅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如《故乡》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批注。最后得出共识:鲁迅的作品渗透了对劳动人民的爱,昭示了对革命光明前景的憧憬。

四是对同一作者不同题材作品的批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对比掌握作者的语言特质和作品风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是对不同作者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批注。如将季羡林的《怀念母亲》和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进行对比,它们体裁相同,主题思想相近。学生们通过批注对比发现,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不仅有对母亲的赞美和想念之情,还有游子的爱国之情。而梁晓声的《慈母情深》,通过对母亲两件小事的记录,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挚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六是对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素材的比较批注。通过对比,不仅能够让学生抓住共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归纳能力。

七是现代文和文言文、古诗词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能够让学生体悟古今写作的相通之处。

阅读《秋思》时,可以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进行比较。它们都是通过“秋”这一主题来抒情,但寄托了不同的思想情怀。张籍的《秋思》借助日常生活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勾起羁泊异乡的凄寂情怀。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多样化的比较批注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有利于学生深入地分析素材的内容。

另外,古诗词之间的批注比较也有积极意义,如张籍的《秋思》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怀念,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抒发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通过对比,品味二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八是在课内外不同文本间的批注应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地涉猎课外的素材,选择有价值的素材进行对比批注,这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

在《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来辅助教学。通过两篇素材的对比分析发现,二者的文体和主旨都有差异。鼓励学生找出二者的不同,有学生写下批注:“《鲸》是说明文,体现了作者热爱动物的思想感情!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却是一篇散文,作者告诫人类不要过度捕杀动物。”

总之,以上各种批注方式的运用,都基于吃透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批注式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