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据批注的形式划分
符号批注。符号批注使用起来比较简单随意,读者对素材中的内容有感而发或产生迷惑时,常用一些符号来做标记。
文字批注。读者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把思考过程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
图形批注。图形批注是读者将阅读体会以图形的形式进行表现的方法。图形批注往往就是故事发展的线索链等。
(二)根据批注的内容划分
认识型批注。一般经常被低年龄读者使用。这些读者需要对字词的读音、含义等要素进行批注,通常是注音或者解释生字词,以便更好地阅读素材。
质疑型批注。读者在阅读中,有时会产生诸多疑问,需要把自己的问题批注下来。带着疑问去阅读,有助于强化学生阅读的理解程度。
联想型批注。帮助读者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想象。很多作品的续作就是由此而来的。
评价型批注。评价型批注是对文本的主观评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自由地对文本发表自己的观点。
感悟型批注。读者基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在读到某一个片段时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随手进行批注,这或是对亲情的一抹感动,或是对不幸的同情。边读边感,随时记录读者阅读时的心得体会。
(三)根据批注的位置划分
眉批。是写在书眉的批注。眉批一般短小精练,既可抒发感慨,也可阐述对作者的评价等。
旁批。旁批一般写在正文两侧空白处,是对表现手法的赏析。(www.xing528.com)
夹注。夹注通常写在行文的缝隙处。读者往往会对一些关键字做出评析。
尾批。尾批一般出现在素材正文末尾,一般是对素材结局的展望、再创造等。
语言的精妙处批注。是对素材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句进行的批注。
共鸣处批注。读者对文本某一内容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或者是认知的共鸣而进行的批注,通常是写下自己此时此刻的阅读感受。
留白处批注。中国文学作品一般会有大量的留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利用留白进行批注。
(四)根据批注的时间划分
一次批注。一次批注是读者初遇文本时最直观的批注。
二次批注。当读者再次阅读文本时进行的补充和修改。
课前预习批注。学生在课前进行批注,反映了学生对课本最直观的想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前批注了解学情,并合理安排教学。
课堂重点批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进一步深入,进行重点批注,批注内容更容易引起共鸣。
课后反思批注。学习完课文以后,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时的理解程度和感受已经不一样了,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反思批注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