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中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崭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政治高度,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系统规划和全面铺开了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五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崭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基础。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掌握文化改革发展的主导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彰显时代性和实践性,深化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推出了一批优秀成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努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力传承和弘扬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法制、诚信等主题教育,持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精神文明创建工程和专项行动,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核心价值观意识。目前,凝结着全社会广泛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逐步深入人心,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逐步健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努力推进文化创新,极大促进了文化改革发展。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使中华民族建立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这些新的成就既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又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了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补齐文化民生短板,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基本实现了“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不断提高。

基本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完善。2016年,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497个,比2012年增加621个,增长1.4%;公共图书馆3153个,比2012年增加77个,增长2.5%;博物馆4109个,比2012年增加1040个,增长33.9%;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318个,比2012年增加613个,增长22.7%。

广播电视覆盖面持续扩大。截至2016年底,全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4%,比2012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9%,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达2.3亿户,比2012年增加1321万户,增长6.1%。其中,数字电视实际用户2.0亿户,比2012年增加5854万户,增长40.9%,年平均增速9.0%,远高于有线电视实际用户1.5%的增速;数字电视实际用户占有线电视实际用户的比重已达88.3%,比2012年提高21.8个百分点。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2016年,全国图书总印数90.4亿册(张)、电子出版物出版数量28839万张,分别比2012年增长14.0%和9.5%。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2年提升3.6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2年增加1.12本。

公共文化投入加大。十八大以来,各地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持续增加,中部地区增幅居于首位。2016年,我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917亿元,比2012年增长40.6%。其中,东部地区1273亿元,增长46.0%;中部地区576亿元,增长58.7%;西部地区857亿元,增长28.8%;东北地区210亿元,增长20.8%。[5]

3.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

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明确了政策导向,优化了产业环境,有效推进了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大。

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254亿元,比2012年增长67.4%,年均增速13.7%(未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下同),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5.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分产业类型看,2015年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640亿元,比2013年增长32.3%,年均增速15.0%,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1%,比2013年增加3个百分点。文化制造业增加值11053亿元,比2013年增长17.4%,年均增速8.3%,占比为40.6%。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2542亿元,增长18.5%,年均增速8.8%,占比为9.3%。文化服务业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文化产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引导下,我国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步伐不断加快。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33713亿元,比2012年增长115.5%,年均增速21.2%,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8.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7%,比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6]

文化产品进出口连续多年保持顺差。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并举的“走出去”新格局逐渐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2013年至2015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均保持10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文化产品贸易连续实现顺差。2016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885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4%,比2012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文化产品贸易顺差为688亿美元。2016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49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5.4%,占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16.8%,比2012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6亿美元,增长21.6%。[7]

文化新业态发展强劲。十八大以来,文化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加速融合发展,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互联网+文化”优势明显,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蓬勃发展。分行业看,在文化产业的10个行业类别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猛,2015年实现增加值2858亿元,比2013年增加1055亿元,年均增速为25.9%,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5%,比2013年提高2.3个百分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2015年实现增加值4953亿元,比2013年增加1237亿元,年均增速为15.4%,所占比重为18.2%,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从营业收入看,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营业收入为60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4%;2017年一季度同比继续保持29.4%的高速增长,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8](www.xing528.com)

文化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大力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进资源整合、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我国文化骨干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企业规模持续扩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2016年,全国共有文化骨干企业5.5万家,比2012年增长50.1%,年均增长10.7%;实现营业收入94051亿元,比2012年增长67.2%,年均增长13.7%;企业从业人员为872万人,比2012年增长24.6%,年均增长5.7%。这些骨干企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发展的主体力量。[9]

文化消费需求上升。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带动了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同时,随着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快速增长,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2016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00元,比2013年增长38.7%;年均增长11.5%,增速比同期全部人均消费支出高2.5个百分点;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4.7%,高于2013年4.4%的水平。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更高需求有力地拉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10]

4.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文化发展动力不断激发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发展活力。宣传文化部门制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制《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出台“两个效益”相统一、媒体融合发展、特殊管理股试点、新闻单位采编播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采编和经营两分开、文艺评奖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40多个改革文件,细化了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搭建起文化制度体系的“梁”和“柱”。在此基础上,建立任务台账、加强督察问效,重点任务进展一月一反馈、一季一督察,跟踪效果,及时整改,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生根。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首位,建立健全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探索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等重大举措,将“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制度设计。同时,分类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积极开展国有控股上市文化公司股权激励试点、国有文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探索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关于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的意见》,把理论传播、新闻传播、文化传播全面覆盖到网上,规范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网络空间正能量;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网络视听、网络出版等领域开展试点,形成法律框架下互联网传媒企业导向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制定《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等综合性、专门性系列政策文件30多个,涉及文化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政策及电影、戏曲、出版、书店、动漫、小微企业、对外文化贸易等方面,构建了有利于“两个效益”相统一的文化经济政策框架。

文化立法步伐加快。新制定颁布了《网络安全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我国文化领域法律从原来的4部增加到7部。[11]

5.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向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不断拓展,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宣传文化部门紧扣中国梦宣传阐释,用鲜活故事生动阐释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和独特优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22个语种、25个版本在海内外发行625万册,中国理念、中国制度、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理解和认可。

对外文化工作影响覆盖全球。我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初步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数量到“十二五”期末有望增加到25个,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95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节)”等各种文化品牌活动遍及全球,成为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12]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打造外宣旗舰媒体,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对外广播和电视在播出语种、播出时间和发射功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节目和频道在境外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近五年新华社稿件在世界主要通讯社互引统计中位居榜首;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成功启播;人民日报社实现主要英文社交媒体平台全覆盖,脸书公共账号粉丝量达3000万、推特粉丝260万;中央电视台海外整频道用户达4亿户,分布在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13]

对外文化贸易体系逐步建立。“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更加多元丰富,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竞争力不断提升。2016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786.7亿美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39.2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18.6倍;图书版权输出1万种,输出和引进品种比例由2012年的1∶1.9提高到2016年的1∶1.6[14]

围绕“一带一路”大力开展对外文化工作。开创了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品牌活动,提升了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夯实了我国与沿线国家长期友好、合作共赢的民意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建设呈现新面貌、新气象,文化整体实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