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情的深刻变化:它的生成立足于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
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1]。时代的发展使党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政治方面,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给处在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苏联解体、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全球范围内遭受质疑,发展形势异常严峻。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面临来自西方国家的围攻和来自国内的困惑。能否坚持并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这一时期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最为严峻的挑战。此后,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加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再到“反恐怖战争”“遏制中国”“制裁古巴”“孤立朝鲜”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举措,其活动带有浓厚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斗争压力,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依然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准确地作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要抓住一切机遇,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快发展”的重要判断。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既抵御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转向,又提升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成为这一时期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大难题。
经济方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跨国合作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这一时期,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并且逐渐成为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的发展无论是置于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它在提升综合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都显而易见,基于此,各国间科技竞争异常激烈。其中一个典型事例就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7月,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之后迅速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等地,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股票大幅下跌,严重冲击了亚洲各国外贸企业。这次金融风暴不仅让中国切身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隐藏的金融风险,也让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提升经济管理能力、完善金融体制、应对全球金融风险,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仅要有抵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金融风险的能力,还要通过大力推进科学创新和科技进步,缩小与先进国家的科技差距,弥补科技短板。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引进科学技术,融入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新潮流,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如何抓住机遇迎接上述挑战和任务,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现实而紧迫的问题,需要作出正确回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2.国情的深刻变化:它的形成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实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当面临关系我国国家主权与安全的突发事件时,党带领我国人民从容应对,经受住了来自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自然界领域的一系列风险和考验,提出了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www.xing528.com)
在此期间,已基本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个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我国的经济结构、分配方式、就业结构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都有了广泛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多元化促进了人民收入的提高,也改变了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和社会阶层关系。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等阶层外,许多从事个体经营的劳动者也大量涌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这些新的阶层,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已经获得了经济上的地位,其构成的经济成分,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社会中围绕这些新的社会阶层能否入党问题的争论,表明他们的政治地位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经济社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但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中,也潜藏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国际竞争优势下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部分国有企业发展压力增大,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及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凸显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工人,这对中国共产党有效进行社会治理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采取何种措施以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多重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解决人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等,均是摆在党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党情的深刻变化:它的提出立足于对党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和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时期,逐渐由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发展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同时经济的环境逐渐由原先的实行计划经济且经济上受到外部封锁的发展条件转变为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由此可见,无论是党所处的地位环境,党肩负的任务使命,党的自身状况等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历史阶段,党如何以更好地状态肩负使命和迎接挑战,成为党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在世纪之交时期,其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在党的组织建设问题方面,面临着经济成分变化、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多元化等多重交织现象。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新型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中推进党员的发展,如何推进组织建设及其政治作用的发挥,如何解决基层党组织中凝聚力与战斗力减弱等问题成为党在新时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党的阶级基础方面,怎样密切同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系,怎样看待新的社会阶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如何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包括要科学选人用人并注意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党的作风问题方面,主要包括腐败现象的防治及监督机制的完善;在党内生活问题方面,则要求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与组织生活,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新背景、新变化、新问题要求中国共产党直面挑战,通过对矛盾与问题及自身特征的深刻分析,在推进自我建设时不断采用新方式,把握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