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一以贯之的主题。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虽然并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但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的开篇之作。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搞革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社会主义,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政策,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是全面改革进程中思想解放的科学总结。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又决定了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上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深刻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3.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
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我们必须正确估量国际环境对于实现我们战略目标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千方百计地发展自己、发展经济。
5.“三步走”战略(www.xing528.com)
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入思考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正如邓小平所说,实现这一发展战略,将完成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6.改革开放理论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的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特别是1992年初“南方谈话”的精神,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他多次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他鲜明地指出,必须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9.“一国两制”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面对港澳台地区尚未统一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邓小平指出:“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要充分考虑台湾当局和台湾人民的处境、利益和前途。实行“一国两制”,在中国的主体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局势可以长期稳定,有利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同时,也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一国两制”的构想,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一国两制”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顺应历史潮流,有功于民族,有益于人民。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靠党的领导。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
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经受着时代的考验,必须发扬优良传统,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邓小平强调:“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伟大的历史造就伟大的人物。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领导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使中国社会并将继续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都高度评价邓小平的历史功绩,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邓小平的伟大历史功勋将铭刻史册。他的科学理论和光辉业绩将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