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性和目标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性和目标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实践层面来看:第一,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转变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性和目标

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论述过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种种设想都是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为前提的,但是他们并不否认落后国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建设社会主义,甚至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1881年,马克思在给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查苏利奇的复信中就指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3]他们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他认为,无产阶级不但应当以独立姿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要自觉担负起领导这一革命的重任;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4]“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5]。他说:“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6]但同时他也指出,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时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艰巨,“从旧的、习惯了的、大家都熟悉的资本主义向新的、还没有产生的、没有牢固基础的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最困难的任务”“搞得好也需要许多年”。[7]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根据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毛泽东进一步论证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也可以建设社会主义。他说:“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当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8]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就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9]1949年2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作的报告中指出,我国要“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明确提出了“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0]的历史任务。

从实践层面来看:

第一,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转变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走资本主义道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通过革命“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1],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www.xing528.com)

第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转变是解决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重要论断,是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但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我国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与这三种经济成分相联系,我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需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这一矛盾。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第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转变,是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至1952年,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组建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兴建铁路、公路,治理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作了大量的工作,这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我国的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据统计,1949年,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50美元,现代产业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5%。人均钢产量0.29公斤,人均原油产量0.36公斤。与当时的先进国家工业水平相差至少100年以上。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85%以上,人均粮食产量209公斤。80%以上人口是文盲。[12]因此,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3]“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会主义,那就要两头落空。”[14]只有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的状况,真正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但是,依靠生产技术水平十分落后的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不可能完成国家工业化建设任务的。所以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工业化建设。但是,依靠生产技术水平十分落后的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不可能完成国家工业化建设任务的。所以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工业化建设。

第四,在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冷战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转变是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一员的中国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们采取敌视、封锁的态度和政策,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则热情地支持我们,因此新中国只能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1950年2月,经过我们努力争取,中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根据上述条约和协定,中国和苏联成为同盟国,苏联将逐步放弃从国民党政府手中获得的在我国东北的特权,并向我国提供3亿美元年利率为1%的极优惠的贷款。这就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国际环境。

综上所述,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