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专题讲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专题讲义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近代中国革命爆发的最深刻的根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应运而生,它的形成包含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的阶级逐步转变为自为的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专题讲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依据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以两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发生为主要标志,整个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处于这样的时代主题之下。具体来讲,“一战”与十月革命既深刻影响了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对近代中国革命产生了转折性的历史影响。首先,“一战”的发生及其灾难性的后果,使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可以说,“一战”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具有的弊端推到了极端,世界性的战争灾难、罪恶与大屠杀彻底击碎了资本主义世界“自由、民主、平等、和平、繁荣”的神话。由此,一股怀疑、批判、反思甚至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和欧洲文明的思潮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地、现实性地展开了。其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苦苦寻求国家出路的近代中国人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指明了新的方向。以往,中国先进分子不断学习和积极引进欧美资本主义的器物、制度乃至思想文化,但不管是改良运动还是革命运动都没有成功,逐渐陷入失望、悲观甚至绝望之中。恰在此时,俄国十月革命通过对资本主义进行制度性革命而取得巨大胜利,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再加上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从而深深地吸引了中国先进分子的目光,使其心向往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实质上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结出的实践果实。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也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上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或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一个新的革命范式。最后,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统性,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新时代。十月革命不仅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觉醒,也促进了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觉醒,并且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使近代中国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且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且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一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为导火索,五四运动爆发。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近代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近代中国革命爆发的最深刻的根源。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近代中国社会矛盾深重,但主要表现为三种势力或力量的较量与博弈,分别是西方殖民侵略势力、本国封建主义势力、我国下层民众反抗斗争汇聚而成的革命力量。由此决定了在错综复杂的诸多矛盾中有两对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的,分别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前者侧重于对外的民族矛盾,后者侧重于对内的阶级矛盾,两者相互交织、彼此交错,使得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复杂,压迫、剥削、苦难最终全部转嫁到了下层劳动人民群众身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以我国下层民众反抗斗争汇聚而成的革命力量为主体,近代中国革命爆发。

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为了寻求近代中国的出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英勇斗争,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包括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在内的长期抗争和艰辛探索,每一次都对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所有的斗争和探索终究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特别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没落的标志。历史表明: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使否定和推翻了封建帝制,也依然未能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的任务。近代中国出路问题的最终解决已经不能通过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来实现了。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先生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在晚年的奋斗和探索中提出了“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理论,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这种重大转变也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步替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总之,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呼唤着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应运而生,它的形成包含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的阶级逐步转变为自为的阶级。与之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逐渐从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接过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旗帜,开始了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党领导革命的早期历史上,由于受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指导的影响,由于缺乏领导革命的实践经验和锻炼,由于理论上的不成熟,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因此,在革命的领导权、武装斗争、革命道路等问题上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在革命的实践斗争中犯过错误,走过一些弯路。比如,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犯过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大革命失败后很短的时间内连续犯过三次“左”倾错误,致使中国革命付出了惨重代价,特别是王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造成的危害最大,致使南方革命根据地损失殆尽,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可谓九死一生。再比如,当时,党内受“左”倾教条主义影响的领导人顽固坚持以十月革命为模式的“城市中心论”,致使党领导的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为代表的诸多城市武装暴动和起义,战略全局上全部失败了。但是,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勇于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性,善于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逐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尤其是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及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到抗日战争时期,党历经长期的革命斗争考验,积累了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趋于成熟,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就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总结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总之,如果没有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没有党对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无法形成和发展。所以我们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智慧源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理论依据

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自求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体系;在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对立斗争中,其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也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共产党人领导本国革命运动的基本理论遵循。第一,关于以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粉碎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第二,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无产阶级没有党就不能获得自己的解放;为了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有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列宁指出,党是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高于无产阶级的其他各种组织形式(工会、合作社、国家组织),它的使命是综合和指导这些组织的工作;无产阶级专政只有通过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指导力量的党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只有由一个党即由共产党来领导,才能成为完全的专政,共产党不和而且不应当和其他政党分掌领导权,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党内必须实行严格的铁的纪律。第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列宁总结巴黎公社、俄国革命的经验,发现并确立了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最好的国家形式;列宁从无产阶级同盟者问题着眼,规定了无产阶级专政是领导者无产阶级和被领导者非无产阶级被剥削群众(农民等)的阶级联盟的特殊形式;列宁特别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社会中民主的最高类型,是代表多数人(被剥削者)利益的无产阶级民主的形式,它和代表少数人(剥削者)利益的资本主义民主是完全相反的。第四,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分析爱尔兰、印度、中国、中欧各国、波兰、匈牙利等国的事件时提供了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基本原则,列宁把这些思想集合成为一个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殖民地革命学说的严整体系,把民族殖民地问题和推翻帝国主义的问题联系起来,明确宣布民族殖民地问题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总的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上内容,同样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给予了基本规定性。

必须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搞革命?怎样组织革命力量?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争取革命胜利?这些具体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没有也不可能给出具体答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要想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着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其进一步加以民族化、本土化、具体化。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要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主体因素(www.xing528.com)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主体因素。首先,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的,并逐渐被中国共产党学习、实践和应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之中。这样,从域外传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毛泽东曾经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我们是反对历史唯心论的历史唯物论者。”[2]缺失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马克思列宁主义绝不会在中国土壤中扎下深根,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绝不会发生,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其次,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仅有中国共产党这个核心力量,但没有能确立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特点的正确的革命路线、方针、政策等来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运动只能遭到失败,同样也不可能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不断同党内以“左”倾教条主义、“城市中心论”等为代表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做斗争,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逐渐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才以它为主要内容逐步确立起了毛泽东思想体系。这种“创造性”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在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之中。比如,在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上,毛泽东创造性地把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大资产阶级(即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定性前者主要是革命对象,后者是革命同盟者。确立了“既联合又斗争”的革命方针,组建了不同革命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容的革命统一战线。在军事和军队建设问题上,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和原则,确立了人民军队的“军魂”;创造性地将“游击战”提升到战争战略地位,确立了“人民战争”思想。在革命道路问题上,毛泽东突破了“城市中心论”,立足于中国国情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和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及其理论。在党的建设问题上,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农业大国之中怎样建设一个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时代难题,确立了完整的毛泽东建党学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指出:“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不懈探索,弄清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党建设成为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缔造一个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建成一支具有一往无前精神、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新型人民军队。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团结全民族最大多数人共同奋斗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党和人民事业凝聚了一支最广大的同盟军。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及时解决了中国革命进程中一道道极为复杂的难题,引导中国革命航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3]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过程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历史学界一般把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大革命时期(也称国民革命战争时期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随着这四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而逐步提出、发展起来的。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阐述

党的一大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大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特别是在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未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党的四大强调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总结党领导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初步经验,于1925年12月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初步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基本形成

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深刻教训,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斗争经验为基础,毛泽东相继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深入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重心不在城市,而在乡村,必须以乡村为中心的明确论断,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及其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局部政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革命实践,积累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经验。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累积了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以此为基础,毛泽东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逐渐构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框架。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提出了“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做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这篇著作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1948年4月《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时,对“三大法宝”的内容和意义做了更加完整的概括,并系统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思想,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终归宿。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获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