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互动合作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还有其可行性,社会学领域中的不少理论都为这二者的互动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对社会的整体生存发挥着各自的功能,社会因为价值的共识而整合。[39]也就是说,社会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其中的每个部分都必须整合起来以维持这个系统的稳定,否则,社会就会出现不和谐,而这个整合的前提条件是价值的共识。社区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属于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二者互动合作是社会大系统保持和谐稳定的需要。同时,二者都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化社会,是它们的价值共识,因此,二者具有互动合作的基础。下面,我们以交换理论为例来分析社区教育与高等教育互动合作何以可能。
社会交换理论是以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领域问题的一种理论,主要指人们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交换。认为社会交换类似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的宗旨是要获取最大的利润,如果商品交换的结果只产生很小的,甚至为零的利润,则这种交换就难以继续下去。在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方面的交换也是一样,正如西鲍特与凯利(J.Thibaut & H.Kelley,1959)所指出的那样,人们彼此接近时,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这种交往行为和关系便会保持下去。如果一方感到得不偿失,则这种接近行为和关系就难以持续。亚当斯(J.S.Adams,1965)与沃尔特(E.Walster,1978)也认为,人们如果发现自己的收益与投入之比与对方两者之比大致相同,则会认为实现了公平分配,心理上就比较平衡,交往也会继续;如果发现自己两者之比低于对方,则会产生抱怨或愤怒等消极情绪,并会减少投入或中断交往。[40]社区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互动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交换的过程,也即是说,社区教育机构和高等院校要拥有基本对等的教育资源,方才有交换和合作的基础。当前大学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之所以较为疏离,就是因为人们大多认为社区没有能与大学相对等的交换资源,大学在对社区教育的开放中,资源的输出只会是单向的,失大于得,因此,不少大学不愿意与社区建立互动合作关系。可问题在于,社区真的没有可以与大学对等交换的教育资源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美国等发达国家能在大学与社区之间建立起紧密而良好的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交换理论的视角下对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互动合作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从高等院校角度看,其主要能为社区教育提供如下资源:为社区教育提供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资源、学习场地、图书等;为社区教育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如优秀的师资及师资库,从而开展各类培训;在社区中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居民素质;帮助社区教育机构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高等院校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为社区教育提供借鉴;促进社区教育机构在科研水平上的提升。社区教育机构可与高等院校交换的教育资源有:首先,社区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德育的必要补充。任何大学都处于一定的社区之中,学生都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和社区中的人,社区是学校德育实施的大环境,这就决定了社会与社区环境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品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当代社区教育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初衷也正是社会和社区支持学校德育。其次,社区教育机构所在的社区能为高等院校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社区中蕴含着大量的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等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而且应该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内容。再次,社区教育能为创新高等教育提供借鉴。从理念上看,社区教育的开放性、全民性等理念,有利于促使高等学校进一步走向开放,实现教育公平,以及与社会及生活相融合;从教育形式与途径等方面看,社区教育具有极其丰富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及实施途径,这对改革高等学校的教学有着借鉴意义;从学习方法来看,社区教育中特别注重以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特点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等,值得高等院校学习和借鉴。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社区教育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有着可以交换的教育资源,二者进行互动合作是完全可能的,国内外也有大量的社区与学校或者大学互动合作的成功经验。从国内来看,不管是上个世纪20、30年代,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等教育家在农村进行的教育实验活动,还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扫盲及社会宣传等活动,都在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我国当代,社区与大学的合作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常州市组成了社区教育高校联盟,上海市杨浦区内的14所高校和百多所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实行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策略,大连市沙河口区与大连理工大学等大学合作开展社区教育,浙江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与有关县市联合举办“浙江大学莫干山学院”与“浙江大学东方学院”等社区教育机构,武汉市街道办事处与湖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举办湖北大学社区教育学院,南京市建邺区与南京晓庄学院联合举办“建邺社区发展学院”等等。从国际上看,一些发达国家在社区与大学的互动合作方面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绩,有着一整套好的做法和经验。下面我们以美国为例对此进行分析。首先,在观念上:美国强调学校的公共性,强调学校是纳税人资助建立起来的,强调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其次,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社区与大学关系的法案,在法律上确定了社区与大学的关系。早在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中,就以法律的形式对大学应服务社会作了规定。在此后的《高等教育再授权法案》《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等法案中,都把大学与社区的合作作为考核大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再次,使大学与社区的互动合作制度化。美国各高校大多设有主管这方面事务的专门机构,如哥伦比亚大学有政府与社区事务办公室,哈佛大学有联邦关系办公室,耶鲁大学有公共事务办公室,波士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都设有社区服务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有社区关系办公室,麻省理工学院设有政府与社区关系办公室。全美已有500多所大学校长签署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校长宣言》,承诺将履行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义务。[41]最后,在大学与社区合作的具体实践方面,美国各大学与社区成立了合作机构,进行了众多项目的合作。以下是几所美国著名大学在社区服务方面的一些具体项目:
哥伦比亚大学的社区服务项目:免费录取那些没有完成高中学业或未能通过普通教育水平考试(GED)的年轻人在纽约教育发展中心完成高中学业或准备GED考试;尽力为已经取得高中文凭或通过了GED考试的年轻人提供技能培训、实习及工读机会等;提供关于职业空缺的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为5-13岁的儿童提供各种运动指导;每年通过“哥伦比亚继续教育旁听项目”提供约50门课程;为25名6-12岁的孩子提供运动夏令营奖学金;为老年人提供口腔免费检查与转诊治疗服务;法律援助;为学前儿童提供移动牙医中心;为65岁以上、注册了两门旁听课程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以表彰和鼓励其终身学习;校园资源面向当地学者免费开放等。[42](www.xing528.com)
波士顿大学的社区服务项目:为12岁以下的儿童提供作业辅导、组织活动等服务;教师带着学生利用春假或冬假在全国各地进行志愿服务;通过一系列方式促进公民参与社区建设、社会正义和人权等方面活动;让大一新生接受一天的新生教育和三天的社区志愿服务,以使其快速融入波士顿;与社区内的老龄组织和残疾人组织合作开展活动;志愿者到各式各样的学校和社区中心开展简易的科学实验;让大学生与6-12岁的儿童结对,共同出席大型公共活动;安排志愿者与当地一些敏感机构合作(如艾滋病医院等)提供社区服务。[43]
芝加哥大学的社区服务项目:通过每周讨论、与社区领导开会和社区探索等活动,以增进居民社会正义的意识;让学生与当地一些组织合作收集社区数据进行经验性学习;通过服务日、服务竞赛等进行直接服务;学生通过实习,为公共和社会服务部门做贡献;成立一些关于社区事务的学生团体举行讨论等活动。[44]
除美国外,日本也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学社融合”计划,还有其他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也在与社区的合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