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业的要素
1.创业者
创业者是创业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个人或团队,是创业的主体,起关键作用,包括识别商业机会、创建企业组织、融资、开发新产品等。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是创业成功的第一要素。
2.商业机会
商业机会是创业过程中的核心,创业者从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开始创业。
3.技术
技术是一定产品或服务的重要基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资金
要想创业,除了具备创业家的素质和选择合适的项目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资金,否则,创业只是空谈。
5.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创业的重要资源投入。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创业者的识人、用人、留人能力。
6.组织
组织是协调创业活动的系统,是创业的载体,也是资源整合的平台。
7.产品服务
产品服务是创业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它既是创业者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创业资源相互作用、相互配置,以创造产品和服务的动态过程。
(二)创业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将创业分成不同的类型。了解创业类型是为了在创业决策中进行比较,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创业类型。我们可以从动机、渠道、主体、项目、风险和周期六个不同的角度对创业进行分类。
1.根据创业动机,可将创业分为机会型创业与就业型创业
(1)机会型创业。机会型创业的出发点并非谋生,而是抓住、利用市场机遇。它以新市场、大市场为目标,因此能创造出新的需要,或满足潜在的需求。机会型创业会带动新的产业发展,而不是加剧市场竞争。世界各国的创业活动以机会型创业为主,但中国的机会型创业数量较少。
(2)就业型创业。就业型创业的目的在于谋生,为了谋生而自觉地或被迫地走上创业之路。这类创业大多属于尾随型和模仿型,规模较小,项目多集中在服务业,并没有创造新需求,而是在现有的市场上寻找创业机会。由于创业动机仅仅是谋生,往往小富即安,极难做大做强。
就业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与主观选择相关,但并非完全由主观选择决定。创业者所处的环境及所具备的能力对于创业动机类型的选择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人的创业能力,就会增加机会型创业的数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减少企业之间的低水平竞争。
2.按照新企业建立的渠道,可将创业分为自主型创业和企业内创业
(1)自主型创业。自主型创业是指创业者个人或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自主型创业充满挑战和刺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必再忍受人际关系等的制约;有一个新的舞台可供表现和实现自我;可多方面接触社会、各种类型的人和事,摆脱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劳动;可以在短时期内积累财富,奠定人生的物质基础,为攀登新的人生巅峰做准备。
然而,自主型创业的风险和难度也很大,创业者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源、经验和支持。我们通过对许多案例进行分析发现,自主型创业失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创业者对自己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及进入的领域缺乏了解,准备不足,质量不稳,导致在竞争中失败;其二,创业者被突如其来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变得过于自信,甚至刚愎自用,把偶然性当成了必然性,继而进行盲目的脱离实际的战略决策,使企业迅速扩张,导致管理失控,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出现信用危机,使企业陷入破产的危险中。
自主型创业有许多种方式,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创新型创业。创新型创业是指创业者通过提供有创造性的产品或服务,填补市场需求的空白。
第二种,从属型创业。从属型创业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创办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进行协作,在企业整个价值链中做一个环节或者承揽大企业的外包业务。这种方式能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单打独斗的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且有助于形成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二是加盟连锁、特许经营,利用品牌优势和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减少经营风险,如麦当劳、肯德基等。
第三种,模仿型创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和进入壁垒低的行业,学别人开办企业。这类企业投入少,并无创新,在市场上拾遗补阙,但逐步积累也有机会跻身于强者行列,创立自己的品牌。
(2)企业内创业。企业内创业是进入成熟期的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增长和长久的竞争优势,为了倡导创新并使其研发成果商品化,通过授权和资源保障等方式进行企业内的第二次、第三次及至连续不断的创业。每一种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一个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将创新的成果推向市场,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跳出产品生命周期的怪圈,不断延伸企业的生命周期。成熟企业的增长同样需要创业的理念、文化,需要企业内部的创业者利用和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创业。
企业内创业是动态的,正是通过二次创业、三次创业乃至连续不断地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才能不断地在循环中延伸。
★案例讲坛
海尔的内部创业
十多年来,海尔的内部流程再造,以及公司组织结构改革,从未停止。那么今天,海尔的组织结构转型具体在做什么工作呢?张瑞敏认为,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就必须完成这一转型,分布式发展比中控式发展更能让海尔实现第二次高速成长。一切矩阵式结构的传统企业都应该看看海尔的转型逻辑。
李华刚在海尔工作了24年,现在他的职位有:日日顺乐佳贸易公司总经理、海尔电器CEO、巨商汇董事长。(www.xing528.com)
2013年,李华刚决定不做中间商,试图通过一个互联网平台来管理经销商及小卖家。经过长达九个月的研发,2014年3月,巨商汇正式上线,但只针对海尔的经销商,同年12月才对社会其他品牌开放。
近年来,巨商汇每月都有十几亿元非海尔品牌业务成交额,计划全年达到200亿左右,而平台的总交易额则将达到800多亿元。
其B2B的生意管理平台做的是熟客生意。所有线上的经销商必须经过厂家的认证,且一个地区只能有一个,认证后方可进入品牌商的上线渠道管理体系,提交订单、付费、流通货品等。而且,巨商汇不会通过买卖双方的交易获得佣金,它的商业模式是免费为买卖双方提供技术平台,再以服务的方式收费,比如金融机构给经销商提供贷款,巨商汇向金融机构收费。
李华刚对《财经》记者说,因为巨商汇的存在,去年海尔渠道减少了2 000多名业务员、近2 000个产品型号。他总结,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效果——三减一加(减人、减产品、减流程、加服务)。
巨商汇已经成为海尔更具想象力的平台,“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并不比阿里巴巴小的生意(平台)”。2013年5月10日收盘,阿里巴巴市值为2 146亿美元,海尔电器和青岛海尔则分别为624亿港元和808亿人民币。
这个脱胎于海尔内部的创业企业,将在海尔集团的投资驱动平台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外部资源进来的创业性企业。当前,海尔集团持有巨商汇约90%的股份,巨商汇的员工则持有其余的约10%的股份。A轮资本进入后,员工持股将增加至20%以上。
目前在海尔,像巨商汇这样创立于海尔之内、发展于海尔之外的外部创业企业有200多个。
在互联网时代,分布式管理是企业获得快速成长的较好方式。海尔希望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完成企业的网络转型和再次高速成长。
2015年4月29日上午,海尔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企业一定水乳交融,不能水油分离。”
这是一个不断自我革新的企业。2000年,参加完达沃斯论坛之后的张瑞敏在海尔内部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新经济之我见”的文章,其主旨大概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海尔人对此并不理解,不过张瑞敏并未真的进行改造。2004年,海尔总收入顺利过千亿,并未出现张瑞敏担心的现象,但旋即张瑞敏便宣布“1 000天流程再造,这次动了真格的”。
海尔集团轮值总裁周云杰认为,如果没有2000年和2005年的铺垫,海尔今天的网络战略无法实施下去。
(资料来源:原创力文档网,2018年9月24日)
思考:你如何看待海尔集团的内部创业?
3.根据创业主体,可将创业分为大学生创业、失业者创业和兼职者创业
(1)大学生创业。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可独立创业,也可合伙创业;可从事所学的专业,也可从事非所学的专业,这在今天已较普遍。有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的并非以挣钱为主,而是不愿替人打工,受制于人,是干自己想干的事,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独立创业是指创业者独立创办自己的企业。个人独立创业也成为一种很平常的现象。独创企业的特点在于产权是创业者个人独有的,相对独立,而且产权清晰,企业利润归创业者独有。企业由创业者自由掌控,创业者按自己的思路来经营和发展自己的企业,无须迎合其他持股者的利益要求,也可规避其他合作者对企业经营的干扰。但是,独创企业需要创业者面临独自承担风险、财务压力大和个人才能有限等问题。
合伙创业是指与他人共同创办企业。与独创企业相比,合伙创业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共担风险;二是融资难得到缓解;三是有利于优势互补,形成一定的团队优势。合伙创业的不利因素:一是易产生利益冲突;二是如果出现中途退场者,对企业的经营有很大影响;三是企业内部管理交易费用较高;四是合伙人对企业发展目标可能有分歧。
(2)失业者创业。不少失业者通过自身努力,成了创业的佼佼者。这类创业大多选择投资少、回报快、风险低的行业。比如,北京等地的月嫂服务公司就是失业工人开创的,市场非常大,十分适合有生活经验的中年妇女。
(3)兼职者创业。如大学教授中有一部分就是兼职创业者,尤其是搞艺术专业的,自己建立公司,对外招揽生意。也有一些研究生、博士生在读书期间就参与导师名下各种项目。
4.根据创业项目,创业大致可分为传统技能型、高新技术型和知识服务型
(1)传统技能型创业。选择传统技能项目创业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因为使用传统技术、工艺的创业项目,如独特的技艺或配方都会拥有市场优势。如酿酒业、饮料业、中药业、工艺美术品业、服装与食品加工业、修理业等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表现出了经久不衰的竞争力,许多现代技术都无法与之竞争。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有不少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在发达国家传承至今。
(2)高新技术型创业。高新技术项目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识经济项目、高科技项目,这些项目知识密集度高,带有前沿性、研究开发性质。1991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现为国家科技部)将中国高新技术分为十一类:微电子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技术、光电子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新工艺新技术、基本物质科学辐射技术。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有四条:一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二是大专学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且研究开发人员占比10%;三是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费用占总收入3%以上;四是技术性收入与高科技产品产值总和占企业总收入50%以上。
(3)知识服务型创业。当今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为了满足人们节省精力、提高效率的需求,各类知识性咨询服务的机构会不断细化和增加,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广告公司等。知识服务型项目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创业选择。如有人创办剪报公司,专门为企业剪报,把每天主要媒体上与该企业有关的信息全部收集、复印、装订起来,有的年收入高达100万元,且市场十分稳定。
5.根据创业风险,创业大致可分为依附型、尾随型、独创型和对抗型
(1)依附型创业。依附型创业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依附于大企业或产业链而生存,在产业链中确定自己的角色,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如专门为某个或某类企业生产零配件,或生产、印刷包装材料;二是特许经营权的使用,如麦当劳、肯德基利用品牌效应和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减少经营风险。
(2)尾随型创业。尾随型创业即模仿他人创业,所开办的企业和经营项目均无新意,行业内已经有许多同类企业,新创企业尾随他人之后。尾随的第一个特点是短期内不求超过他人,只求能维持下去,随着学习的成熟,再逐步进入强者行列;第二个特点是在市场上拾遗补阙,不求独家承揽全部业务,只求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3)独创型创业。独创型创业可表现在诸多方面,归结起来,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填补市场需求内容的空白;二是填补市场需求形式的空白。前者是经营项目具有独创性,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大到商品独创性,小到商品某种技术的独创性。如生产的洗衣粉比市场上卖的环保性好且去污力强,这就属于商品的某种技术的独创性。独创性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服务,如搬家服务过去是没有的,改革开放后,搬家服务已形成市场,谁先成立搬家公司,谁的创业就具备独创性。当然,独创型创业有一定的风险,因为消费者对新事物有一个接受的过程。独创型创业也可以是旧内容新形式,比如,产品销售送货上门,经营的商品并无变化,但在服务方式上扩大了,从而更具竞争力。
(4)对抗型创业。对抗型创业是指进入其他企业已形成垄断地位的某个市场,与之对抗较量。这类创业必须在知己知彼、科学决策的前提下,快速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把自己的劣势填平补齐,抓住市场机遇,乘势而上,避开市场风险,减少风险损失。希望集团就是对抗型创业的成功典型。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外国饲料厂商进入中国市场、大量倾销合成饲料的情况,希望集团建立了西南最大的饲料研究所,一起步就定位于与外国饲料争市场。
6.根据创业周期,可将创业分为初始创业、二次创业与连续创业
(1)初始创业。初始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创业者经过市场调查,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遇与风险,权衡利弊,确定自己的创业类型,履行必要的法律手续,招聘员工,建立组织,设计管理模式,投入资本,营销产品或服务,不断扩大市场,由亏损到盈利的过程就是初始创业。同时,初始创业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创业者往往边干边学。在初始创业阶段企业的死亡率较高,风险来自多方面,有时甚至会出现停止是死、扛下去可能有生路的状况。总之,创业者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所以,初始创业要尽量缩短学习过程,善用忠实之人,减少失误,坚持到底。
(2)二次创业。传统的观念认为,新建企业为创业,老企业只存在守业问题,不存在创业问题。在当代社会,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业是守不住的,纵然是存在银行里的钱,也可能贬值或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创业是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企业全部的生命周期。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创业者表现最明显的是在投入期和成熟期,没有投入期,就没有创业;如果成熟期不再次创业,企业就会死亡。成熟期再创业的,就是二次创业。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尔在张瑞敏的率领下成功地进行了二次创业,形成海尔企业集团。
二次创业的目的是使企业不要进入衰退期,恒久地保持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良好状态,彰显出长久的竞争优势。靠什么呢?靠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在企业成长期结束、成熟期开始时,就要进行二次创业,就要投入新产品(包括新技术和新服务)。老产品处于成熟期、新产品处于投入期,老产品进入衰退期、新产品进入成长期,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生命不衰,青春常驻。
(3)连续创业。创业其实是沿着一条哲学法则运行的。创业有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由生到死的阶段。如何使其不死?唯一的办法是嫁接生命,把企业生命由原来所系的产品(或服务、技术)嫁接到另一种新产品(或新服务、新技术)的生命中,但这也是有限的,就需要三次创业,三次嫁接。进入第三次创业的企业往往有了较大的实力和规模,抗风险能力比较强,而且经过三次创业的企业,不少走向了分权化、集团化,企业在市场上实现“东方不亮西方亮”,达到“三生万物”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