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体而言,相关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多,在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实现教育社会一体化,建设学习化社会的新形势下,还应有更多的成果出现。
2.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够,所提出的一些对策建议可操作性不够强。如对于如何构建学习型社区,学术界尽管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如政府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角色与职责是什么?政府应如何更好地为居民学习提供多元、多层次的学习支持体系?如何加强社区与学校互动合作?等等问题研究不多不深,导致所提的对策与建议在理论性与实际可操作性上都存在较多问题。
3.研究的视角还应进一步扩大。尽管人们尝试从不同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总体来看还不够。如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是一个远远超出教育学范畴的复杂问题,应从更广大的视角,包括社会学、传播学、公共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经济学等有关的理论去进行探讨。
4.现有研究大多数以东部发达地区或东、中部地区的大、中城市为对象,对于西部地区,特别是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研究较少。这固然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区教育还较为落后有关,但越是如此,越需要整合当地有限的教育资源,促进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
5.对于国外及境外的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学术界对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以美国为对象,对于其他国家的研究不多,而且即使对于美国的研究也还不够。如在学校与社区沟通的问题上,除其学校的公众性理念,以及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学校与社区沟通的具体办法等方面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与借鉴外,美国政府在加强学校与社区关系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方面也值得我们研究。如:1990年的《国家与社区服务法》致力于推展中小学服务方案、高等教育服务方案、青年服务团方案、社区服务方案等;在1993年的《国家与社区服务信托法》中,规定各州分别制定学校社区服务学习方案;1994年《学校通向就业机会法案》的基本精神在于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结,让学生能更顺利地由学校过渡到工作的岗位;1994年的《公元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将父母参与子女教育列为八项国家教育目标之一;1997年,美教育部推动“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计划”,主要任务是提供儿童与青少年非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机会,政府给予了大量经费支持;2002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关注家长和社区对学校教育的参与。[148]此外,美国还有大量的有关高等学校服务于社区的法律法规。对照我国相关法律与政策,就可以发现差距。此外,对于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些相关做法和观点研究也很不够。如林振春提出学习型社区造景、造产和造人的三大目标,即是要构建一个适合终身学习的社区环境;要创造社区民众更多的就业机会与产业经营空间;要培养社区成员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个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社区居民。并对上述三大目标分别进行了详细具体的阐述。[149]还提出了营造学习型社区的系统动力模型,包括理论基础(即社区动力系统动力模型、量变导致质变的黑白棋理论、水波震荡的扩散理论)与实务操作(包括切入点的考量、运作方式的考量以及具体的六种方式)。[150]这些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所提观点,对于我国建设学习型社区也具有启发意义,但目前大陆学术界极少有人对这些观点进行研究和思考。
6.学术界更多地从电大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情况,而对于电大与社区的互动合作方面则研究较少,对于电大如何在参与社区教育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语焉不详。另外,一些研究对电大对发展社区教育的作用有强调过头之嫌,社区教育不但要与电大沟通合作,还要与普通学校、成人学校、职工大学、教师进修校等沟通合作。电大教育只是一种教育形式或手段。不能笼统地认为社区学院一定要依托电大才能建立起来。另外,电大是一种成人高等教育形式,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进行,而社区教育不一定是高等教育层次,也不一定要通过远程教育进行。同时,电大与社区教育如何合作,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注释】
[1]刘淑兰著:《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122页。
[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639/201207/139459.html
[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27/201001/xxgk_78909.html
[4]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zcs_cxsh/201607/t20160725_272872.html
[5]《崇尚知识 享受教育 终身学习——“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浦东新区学习型社会建设巡礼》,《解放日报》2008年10月15日。
[6]张竹英:《广播电视大学推展社区教育的外部环境分析》,《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期,第2页。
[7]张少刚、张爱平:《开展有为有位有活力的社区教育——历史视野中的广播电视大学》,《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11期,第34页。
[8]方轮、胡艳曦著:《城市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115页。
[9]顾侠强著:《社区教育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6-187页。
[10]杨平:《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建设与使用研究》,载陈乃林、刘建同主编:《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7-58页。
[11]张莅颖:《试论社区教育物力资源的开发》,《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3期,第101-102页。
[12]顾侠强著:《社区教育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7-189页。
[13]黄云龙主编:《社区教育基础》,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153页。
[14]刘芳:《社区教育发展中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6-20页。
[15]张昌波:《我国城市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7页。
[16]李征:《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7-40页。
[17]孙庆:《上海市社区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5-16页。
[18]王云飞:《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研究——基于长春市现状的分析》,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6-19页。
[19]吴遵民:《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3期,第11页。
[20]张荣艳:《多元共建: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年5期,第26页。
[21]李福岭:《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研究——基于上海市虹口区的调查》,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3-65页。
[22]张连民:《社会组织在推动社区教育发展中的实践与思考》,《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3期,第37-38页。
[23]李荟、陈龙根:《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社区教育资源配置主体与实现机制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13期,第31页。
[24]黄云龙主编:《社区教育基础》,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163页。
[25]李征:《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2-50页。
[26]刘芳:《社区教育发展中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5-37页。
[27]王云飞:《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研究——基于长春市现状的分析》,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0-27页。
[28]黄萍萍:《依托社区学院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7-31页。
[29]李福岭:《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研究——基于上海市虹口区的调查》,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70-88页。
[30]张莅颖:《试论社区教育物力资源的开发》,《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3期,第102页。
[31]杨淑珺:《泛在学习视域下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11期,第104-105页。
[32]杨平:《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建设与使用研究》,载陈乃林、刘建同主编:《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8-80页。
[33]李荟、陈龙根:《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社区教育资源配置主体与实现机制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13期,第33页。
[34]汪国新:《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与运行》,《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1期,第17-20页。
[35]邢贞良:《公共经济视角下社区学院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策略分析》,《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6年4期,第51-54页。
[36]黄利群:《开展社区教育 推进教育社会协调发展》,载黄利群著:《社区教育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37]汪国新主编:《中国社区教育30年名家访谈》,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38]李卫英、李鹤松:《学校与社区关系的社会学分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3期,第1-3页。
[39]厉以贤:《论社区教育的视角与体制》,《教育研究》1995年8期,第47页。
[40]温善策:《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社区教育之我见》,《山东教育科研》1995年6期,第6页。
[41]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0页。
[42]厉以贤:《论社区教育的视角与体制》,《教育研究》1995年8期,第47页。
[43]温善策:《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社区教育之我见》,《山东教育科研》1995年6期,第7页。
[44]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页。
[45]檀传宝:《谈社区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1期,第41-43页。
[46]刘淑兰著:《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164页。
[47]邢永富:《中小学教育社区公益性之辩》,《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9期,第26页。
[48]叶忠海:《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上海城市社区教育研究》,厉以贤主编:《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验》,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155页。
[49]李春生、康瑜:《终身学习背景下学校和社区关系的重建》,《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4期,第45-46页。
[50]高枫耘等:《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促进学校德育一体化的调查报告》,载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办公室编著:《北京社区教育》,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375-377页。
[51]叶忠海:《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上海城市社区教育研究》,载厉以贤主编:《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验》,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160页。
[52]刘淑兰著:《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220页。
[53]邓璐:《区域性学校与社区合作问题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9-59页。
[54]李春生、康瑜:《终身学习背景下学校和社区关系的重建》,《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4期,第46页。
[55]何铁彪:《关于呼和浩特市社区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56]李继星:《学校不能成为社区的“文化孤岛”——社区与中小学相互开放教育资源的调查分析》,《中小学管理》2005年11期,第40页。
[57]邓璐:《区域性学校与社区合作问题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60页。
[58]谌启标:《学校与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6页。
[59]陈红梅、田媛:《影响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7期,第33页。
[60]李华英:《高等学校参与社区教育问题研究——以长沙地区为例》,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5页。
[61]刘淑兰著:《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4-81页。
[62]李继星:《学校不能成为社区的“文化孤岛”——社区与中小学相互开放教育资源的调查分析》,《中小学管理》2005年11期,第42页。
[63]邓璐:《区域性学校与社区合作问题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68页。
[64]陈红梅、田媛:《影响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7期,第39页。
[65]李华英:《高等学校参与社区教育问题研究——以长沙地区为例》,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5页。
[66]黄云龙主编:《社区教育基础》,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194页。
[67]温善策:《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社区教育之我见》,《山东教育科研》1995年6期,第6页。
[68]叶立安主编:《社区教育简明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2-90页。
[69]刘淑兰著:《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144页。
[70]李继星:《学校不能成为社区的“文化孤岛”——社区与中小学相互开放教育资源的调查分析》,《中小学管理》2005年11期,第42页。
[71]方轮:《需求与供应关系下社区教育学校资源整合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第106-113页。
[72]刘夏蓓:《论高等教育对社区教育的介入》,《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2期,第78-79页。(www.xing528.com)
[73]靳蓬、王艳霞:《社区教育:高校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成人教育》2012年8期,第29页。
[74]刘庆杰:《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路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13期,第27-28页。
[75]封尊琪:《要加强社区对学校教育的监督》,载郭天成、周金彩主编:《社区教育探索》,天津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209页。
[76]李继星:《学校不能成为社区的“文化孤岛”——社区与中小学相互开放教育资源的调查分析》,《中小学管理》2005年11期,第43页。
[77]刘莉莉:《学校在与社区互动中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20期,第47-49页。
[78]吴磊、杨琳、汤锦春:《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策略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5期,第211-212页。
[79]闸北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中的双向服务》,载袁采主编:《上海社区教育的实践和认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56-52页。
[80]刘淑兰著:《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1-94页。
[81]刘淑兰著:《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2-89页。
[82]黄崴、王晓燕:《学校与社区关系及其改善策略》,《教育科学》2006年5期,第25页。
[83]黄秋生、杨广晖:《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第159-160页。
[84]杨昌勇、谢艳娟:《公共关系视阈下的学校与社区互动模式》,《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12期,第174-178页。
[85]叶忠海:《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上海城市社区教育研究》,载厉以贤主编:《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验》,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162页。
[86]卢松波:《学校与社区良性互动的保障机制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11期,第25-26页。
[87]苏丹兰:《走向21世纪:构建我国城乡社区与学校教育的双向参与模式》,《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6期,第22页。
[88]何铁彪:《关于呼和浩特市社区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5-22页。
[89]黄崴、王晓燕:《学校与社区关系及其改善策略》,《教育科学》2006年5期,第26-27页。
[90]邓璐:《区域性学校与社区合作问题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68-71页。
[91]田静:《从隔离走向融合: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与变革探析》,《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2期,第109页。
[92]谌启标:《学校与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9-58页。
[93]官远发:《美国大学与社区伙伴关系的制度化和策略——杨浦“三区联动”发展战略的思考》,同济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8-152页。
[94]姚丽霞:《当代美国公立学校改革的社区参与》,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39页,46-51页。
[95]丁辉:《美国社区学院校际联盟模式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5-37页,41-45页。
[96]李彩旻:《美国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实践模式研究——以“全国合作学校关系网(NNPS)”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2-84页。
[97]汤新华:《美国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及其启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期,第28-31页。
[98]【美】唐·倍根、唐纳德·R·格莱叶著,周海涛译:《学校与社区关系》,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87页。
[99]【美】唐·倍根、唐纳德·R·格莱叶著,周海涛译:《学校与社区关系》,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64页。
[100]顾侠强著:《社区教育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5页。
[101]马玉琦:《电大教育要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年2期,第13页。
[102]赵丽梅:《广播电视大学参与社区教育之探究》,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5-16页。
[103]陈乃林:《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2期,第15页。
[104]顾侠强著:《社区教育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5-159页。
[105]孙平:《社区教育与电大教育的关系》,《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6期,第5页。
[106]沈光辉:《福建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5期(上),第49-51页。
[107]赵丽梅:《广播电视大学参与社区教育之探究》,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1页。
[108]王建根、张竹英:《“网站+项目+基地”,基层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构想》,《中国远程教育》2009年3期,第55页。
[109]张少刚、张爱平:《开展有为有位有活力的社区教育——历史视野中的广播电视大学》,《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11期,第34-35页。
[110]赵丽梅:《广播电视大学参与社区教育之探究》,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7-30页。
[111]沈光辉等:《现代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发展研究》,《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4期,第11-12页。
[112]吴遵民、陈玉明:《电大转型社区教育何以可能》,《开放教育研究》2015年3期,第108-110页。
[113]蔡亮光:《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4期,第29-30页。
[114]郑青:《电大服务社区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2期,第30-31页。
[115]赵丽梅:《广播电视大学参与社区教育之探究》,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1-38页。
[116]王建根、许瑞森、陈东:《共享资源 合作共赢——基层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路径探索》,《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5期,第82页。
[117]沈光辉等:《现代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发展研究》,《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4期,第9-11页。
[118]黄云龙等著:《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119]叶忠海著:《社区教育学基础》,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120]胡协和、杨小珍编著:《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化社区——为终身教育体系打造构件、搭建平台》,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121]陈乃林主编:《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122]顾侠强著:《社区教育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123]郭强主编:《中国社区建设报告(2007)》,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124]黄云龙等著:《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142页。
[125]【日】小林文人、末本诚,【中】吴遵民著:《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172页。
[126]黄焕山、郑柱泉主编:《社区教育概论》,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271-274页。
[127]中华民国社区教育学会主编:《学习型社区》,(台湾)师大书苑出版社2000年版,第55-56页。
[128]叶忠海著:《社区教育学基础》,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81页。
[129]厉以贤著:《社区教育原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
[130]【日】小林文人、末本诚,【中】吴遵民著:《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183页。
[131]黄云龙等著:《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158页,163-165页。
[132]宋孝忠:《关于学习化社区的构建》,河南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18页。
[133]胡协和、杨小珍编著:《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化社区-为终身教育体系打造构件、搭建平台》,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158页。
[134]转引自宋孝忠:《关于学习化社区的构建》,河南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135]石场、卓思廉著:《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181页。
[136]纪晓岚等著:《学习型社区理论与实践:上海浦东潍坊街道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137]胡蕙芳:《关于我国学习型社区构建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5-17页,25页。
[138]黄云龙等著:《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147页。
[139]叶忠海著:《社区教育学基础》,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80页。
[140]孙宁:《上海构建学习化社区的现状及其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12页。
[141]宋斌:《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影响因素研究——以石榴园南里社区为案例》,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21页。
[142]陈乃林主编:《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173页。
[143]厉以贤著:《社区教育原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3-94页。
[144]张有声等著:《基于网络条件下构建首都社区学习环境的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9-40页,45-49页,69页。
[145]黄云龙等著:《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150页。
[146]宋孝忠:《关于学习化社区的构建》,河南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8-27页。
[147]【日】小林文人、末本诚,【中】吴遵民著:《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198页。
[148]洪若烈主编:《学校与社区的协作:理论与实务》,台北:国家教育研究院筹备处2009年版,第75-84页。
[149]林振春:《社区生活服务产业之营造》,载中华民国社区教育学会主编:《社区学习文化》,(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41-145页。
[150]林振春:《学习型社区的愿景与系统动力营造策略》,载中华民国社区教育学会主编:《社区教育的突破与创新》,(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8-6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