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来,一些人对我国社区教育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具体做法和经验,肯定了所取得的成绩。如:金德琅介绍了上海市普陀区社区学校课程建设情况,重点介绍了《普陀区社区学校课程建设的几点意见》中提出的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对象和教学计划等七个方面的要求,以及其开展社区成员学习需求调查、自编教材等方面的情况。[29]房建军从比较中加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角度研究了我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情况,如具有重视社区与社会发展需求、课程设置更新速度快、课程设置兼顾内外平衡、积极开设订单式课程、以教学为核心任务等优点,但存在灵活性不够,多科性、综合性和广泛的适应性还未体现出来,缺少根据行业能力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开发,与大学合作不够,办学视野国际性不够等问题。[30]张东平介绍了2007年以来上海市长宁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情况,即首先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大规模调研,从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教师管理等各方面对社区教育课程进行初步的规范。同时,还制订了相应的课程管理办法和课程建设标准,形成了社区内各机构参与,各负其责的保障机制。其次,注重特色化发展,包括示范引领,提升课程建设层次;分层开发,发挥各方积极性;数字化载体,丰富课程样式等方面。[31]张燕农等介绍了北京市东城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实践情况: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具有相应的政策、制度支持,具有多层次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主体机构,课程资源丰富多样,系列教材层出不穷,课程开发队伍不断壮大,开发与管理逐步完善。[32]王奇介绍了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现状:广泛了解居民的教育需求,每年都会以问卷的形式对区域内的居民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并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建立“订单加菜单”的课程配送模式;整合资源,建立社区教育课程库,形成了课程申报和课程登记制度。[33]赵华对上海社区学校的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认为上海各级部门对社区学校发展以及课程建设的价值预期与目标定位,顺应了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服务社区和居民发展,并且转入深入发展阶段,更强调课程开发的内涵发展,满足居民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34]
还有一些人对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以此衡量我国社区课程的现状是否合理,以及如何改革我国社区课程设置等。总体看来,人们认为我国社区居民的在学习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的需求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如黄复生等对上海市19个区(县)的6万名社区居民开展了社区教育课程需求问卷调查,发现:丰富业余生活和提高知识水平是居民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学习内容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年龄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课程学习时间安排主要以双休日为宜;教室授课和集体活动受到欢迎;存在缺乏适应需求的课程项目的问题。[35]徐明怡对上海闵行区居民进行了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呈多样性,“休闲教育类”“保健养生类”“家庭生活类”分列前三位,社区居民学习时间需求也具多样性。[36]乔维德对江苏省无锡市进行了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参加社区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技能,其次是丰富业余生活、转岗谋业、多交朋友;居民最乐意接受的社区教育课程的学习形式是“面授教学”和“开展集体活动”;希望社区教育课程最好安排在休息时间进行;希望社区教育课程以非营利性和公益性为主。[37]
一些人在研究现状,肯定成绩的同时,又指出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在其目标、开发、内容、实施方式、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桑宁霞认为,我国社区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表现为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简单地模仿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内容,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当地社区的实际;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各门实用性社区教育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38]杜君英通过对上海的调查,发现在社区教育课程中存在着趋同化、适应中青年群体的课程偏少等问题。[39]孙文学认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集中于居民文化生活的表面,以思想道德教育、休闲娱乐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为主,教育方式单一、落后。[40]南红伟等认为,我国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功利性课程占绝对地位,适合中青年群体的课程偏少;功利性课程相对偏少。[41]徐明怡认为上海市闵行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有: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规划意识不足、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开发的主体缺位、开发人员的专业素养相对不足、信息化程度不够。[42]王奇指出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有:缺乏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包括缺乏政策、经费、专业等的支持及人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大环境尚未形成几方面;课程开发的流程有待于规范;现有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课程体系不够严谨和明确。[43]仲红俐认为,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有:开发目标不明确,导致了社区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内容设置不合理,很少有针对本社区特殊需要和问题而开发的个性化课程;开发不规范,主要靠行政力量来推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求,缺乏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所要求的专业经验和素养;教育对象单一,老年人居多。[44]马千帆通过对成都市5所社区学院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没有专门的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开发流程不规范、课程目标不够明确、课程受众与内容比较单一、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没有科学规范的课程评价体系等,并分析了影响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45](www.xing528.com)
学术界对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情况作了一些有益的研究,特别是一些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并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有利于人们了解我国社区教育课程现状,同时,研究中指出了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如社区教育课程趋同、适应中青年群体的课程偏少、没有专门的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开发不规范等。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有:一是大多数调查是针对东部发达地区进行的,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对于西部地区的研究还很少。二是总体而言,对我国社区教育课程现状与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表浅的层面,没有对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一些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论文去对照看这个问题。比如,有人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思考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认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由中央到地方的“研究—开发—推广”的课程模式,课程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处于课程开发的中央,而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社区等则处于课程开发的边缘。这种垂直型的课程开发模式忽视了社区具体的特点和要求,否定和闲置了社区文化、人力及物质环境等资源对课程开发的价值和作用。认为这一现象其实质上是一系列内在矛盾的反映:在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上,是被动、盲目地遵从现存的法定文化资源,还是主动超越和重构现实文化资源;在课程的教育本质功能上,是强调工具理性,还是强调价值理性;在课程开发的主体上,教师是课程的忠实实施者,还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课程开发的运作模式上,是采取政府行政模式,还是采取社会行为模式;在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关系上,学校是主动地发掘和吸纳,还是被动地等待和渗透。[46]这尽管是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角度出发去进行思考,但其所提出的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课程的教育本质功能、课程开发的主体、课程开发的运作模式、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关系等方面都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和改革中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很好地思考,而且其所讲到的垂直型的课程模式,以及被动遵从现存的法定文化资源、过分强调人的工具理性、课程开发采用行政模式、与学校联系不紧密等等问题都是我国社区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只有对社区教育课程的问题及原因作这样的思考,才能把社区教育课程改革引向深入,提升研究的学理性和高度。三是对发达国家社区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不够。尽管我国有不少关于介绍国外社区教育课程的成果,但大多没有把之与我国社区教育课程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研究。而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课程内容虽各有侧重,但一般都有专门的课程开发团队,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有规范的课程开发流程,注重本社区的特色与满足各种年龄、各个文化层次的居民多方面的需要,课程形式灵活多样,注重课程的评估与不断调整等。而这些都是我国社区教育课程中的薄弱环节,我们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社区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揭示我国社区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