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结,P2P存在的法律问题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1.提供担保的P2P平台的经营风险无法有效控制。如果资金端和需求端分离,P2P可谓实现了经营资金的自由。但为了确保该经营的可持续性,P2P经营方可能选择为借款人提供担保。资金在滚动过程中,从表面上看不需要庞大的资金量,且可以实现10%以上,甚至20%—30%的年化利率。但是,只要一笔借款出现风险,就需要P2P平台收取的十几笔乃至上百笔业务的利息(或费用)去弥补其中的损失。因而加强对借款人的尽职调查很有必要,但是这极大地增加了P2P的经营成本,且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实现。
2.资金使用无法有效控制。在2018年底,我们接受了一个“爆雷”P2P平台的法律咨询。其基本情况为:X公司及其关联方通过线上和线下门店销售理财产品,吸收投资,投资收益率约为年化15%,利息按月支付,并由X公司设置的壳公司进行还本及为支付投资收益提供担保。投资的款项可能进入平台公司,也可能由项目经理收取。整个P2P平台涉及的投资者金额约为2亿元人民币。“爆雷”后,在了解投资资金的去向过程中,相关人员介绍说,一部分资金用于支付原有资金的利息,一部分资金用于房租、人员工资、赠品等各方面开销,有7000万元至8000万元的资金投到了所谓的项目中,包括在外地购置的一块地上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某物业租赁权的转让项目及某品牌餐饮公司拓展股权投资项目等。其中,除了房地产开发项目仍在有序进行外,其他项目基本宣告失败。当资金来得太容易的时候,他们无法停下继续吸收资金的脚步,不但不能严格按照募集资金时发布的内容使用投资资金,也无法对挪作他用的投资项目进行有效风险防控,这样做直接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大的资金缺口。这也是P2P“爆雷”的必然性所在。(www.xing528.com)
当然P2P还有其他的问题,如内部管理问题,对于投资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及投资收益的支付等情况可能处于混乱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