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课例与设计,探讨固化与活化

高中课例与设计,探讨固化与活化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学生“看重”的不正是我们应该注意、立足和研究的所在吗?当前作文判分“乱”而“不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判分”不仅是“试金石”,更应是“打火石”。当然,这不是说要无原则地去“捧”学生,更不能“捧杀”独具禀赋的学生。

这个命题是谈作文判分问题的。

在林林总总的作文教学研究文章中,我们很少看到关于判分的。平常习作的判分研究更是一个盲点,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它确实不太好谈,二是大家都以为作文研究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思想素质,判分问题则无需要谈,三是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从“应试教育”的“魔圈”中走出,谈“分”有重蹈“应试教育”“禁区”的危险,所以也不敢、不愿谈。

然而,一切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也就有了研究它的必要性,对此,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判分是作文评估的一种必要手段,对学生作文赋分还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无法也不能回避的事。其次,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看重得分,不是有不少教师慨叹:“我辛辛苦苦地改作文,结果本子一发下去,学生只看一个分数就了事,真是一腔心血付水流!”换一个角度来看,学生“看重”的不正是我们应该注意、立足和研究的所在吗?

现在该回到题目上来,所谓“固化”就是指克服判分工作中的随意性,改变教师之间“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戏”、“各自为政”的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层面上建立一个统一的、较为客观和公正的评分标准体系。

教师由于各自观点、学识乃至性格的差异,在判分上宽严不一。有的“啬吝”得很,把80分作为上限,稍不如意就给不及格;有的又“大方”得很,高分频见甚至上不封顶,平时这样做,弊端还不大能暴露出来,一旦到了统一命题、统一阅卷,那问题可就“触目惊心”了。笔者所在市有几次高三模拟考试,由于时间紧,人员少,只能实行“单人作业”,结果屡次出现重点中学和重点班级作文生均分低于一般中学和一般班级的情况。有的一向表现突出的学生“兵败滑铁卢”,这对他们自尊心的刺激姑且不说,还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误导作用,使他们无所适从。安徽省有一年高考阅卷,一位考生作文开始被判为7分,最后经复查组鉴定得25分(总分30分),前后得分的天渊之别除了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因素,恐怕也与阅卷教师平素判分的任意而为有关。因此,作文判分标准不是一个要不要重视的问题,而是一个非下气力拿出措施解决不可,不这样就会阻碍学生学习甚至给国家发现、培养人才带来很大消极影响的问题。建立一个这样的体系不易为但不是不可为。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机构可以在这方面出台一些方案,使教师的具体“操作”有据可依。

当前作文判分“乱”而“不活”。“不活”就是指一些教师俨然“判官”,好就是好,差就是差,没有通融的余地,更没有意识到判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基于此,笔者所说的“活化”,就是指教师要善于通过判分机制使学生形成向上的作文心理、耐挫的写作意志,使之成为能“撬”开学生低落的、幽闭的情感和兴趣之门的“杠杆”。(www.xing528.com)

魏书生老师对新接班一个从不作文当然也作不好文的同学“优礼有加”:只要他工工整整地把作文题目写上去,魏老师就表扬他,并给80分,这个学生以后不再逃避作文,并且每次都有进步;钱梦龙老师回忆他过去求学生活时也说,有一次国文老师给他一篇小有进步的作文打了5分(最高分),使他顿生幸福感,暗下决心以后要在写作上有所成就。由此反躬自省,既然我们尤其不忍以冷面恶语来对待后进生,又哪里能一味地以低分来“棒杀”那些有写作畏惧、抑郁甚至痛苦的学生可能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一点责任心、希望心和进取心呢?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人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教师在教学全程中对学生都要充满“情感”,这种情感也要适当地渗透到作文判分中;教师在判分中对学生积极的“情感”倾注或许就能激发学生对写作从未有过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判分”不仅是“试金石”(较为公正、准确地评估、反映出习作“含金量”),更应是“打火石”(点燃、催旺学生对写作的激情)。

当然,这不是说要无原则地去“捧”学生,更不能“捧杀”独具禀赋的学生。对那些一惯写作好而偶有“失手”的同学,如果发现确是心浮气躁所致,教师无妨给他打一个低于应得分的分数,然后再通过面批的途径促其自省,这样能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自我”,使他们更臻成熟。“卑者扬之,傲者砺之,怠者策之,躁者抑之”,这有点像数学中的“反比”,它其实就是“因材施教”原则、挖掘非智力性因素原则等在作文判分中的具体运用。

以上三方面的论述不是“中庸”,更不是“骑墙”:因为对立的方面反过来又是统一的——“无序”,究其本质而言也是“有序”的,这个“序”就是学生心智现有水平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因为对立的方面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它们有着包容性、共存性和“置换性”,我们不必执于一端——对“焦点”是“近”优还是“远”好,不可一概而论,要视具体情形确定,何况一个问题是否“焦点”也应时有变;因为对立的方面还是互相依存、“孤掌难鸣”的——评分中缺乏一定标准的“活”只不过是毫无意义的“乱”,而没有变动性的“标准”又是一个足以窒息写作生机的“枷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