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作文教学创新:浓缩生活原生态,感人风格

高中作文教学创新:浓缩生活原生态,感人风格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卸掉了那种理念的面具以后,浓缩了生活原生态的作文便具有朴实诚挚的感人风格,恰如“新概念作文”复赛中那只倍受关注的略有残缺的苹果那样平常而耐人寻味。

高中作文教学创新:浓缩生活原生态,感人风格

一、作文教学本源观:从理念本源趋向生活本源

为了适应考试和升学的特殊需要,传统作文教学片面地强调“立意”,即预先设定一些可以通过语言传达的、作为习作者所必须恪守的基本理念,机械地要求学生放弃作文自由和自主而趋同,形成了以轻浅平俗为主要特征的庸俗化作文主题。而作文教学的具体实践,包括学生的构思布局、缀词成篇和教师的审阅批改、组织讲评这一系列操作环节,均从这些基本理念出发,这样,“成功”的作文往往多是沦为宣扬理念的翻版,教师指导则异化为这种应试型作文的催生剂,长此以往,教与学就陷入了一种非良性循环而难以挣脱。这是作文教学本源上的一种可怕颠倒,是与叶圣陶先生早就呼唤的“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这种以生活为本源的写作理念背道而驰的(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359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基于这种痛切的反思,近年来语文教学界不断发出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的热切呼声,出现了以真实生活为逻辑始点的崭新的写作尝试。青年文学刊物《萌芽》杂志联合北大、复旦等七所中国高校,于1998年12月发起了一场以冲击“惟理性教学模式”为目标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旗帜鲜明地摒弃那种抽空了生活趣味和人性美的苍白贫血的应试作文,试图还学生作文以生活的原汁原味。卸掉了那种理念的面具以后,浓缩了生活原生态的作文便具有朴实诚挚的感人风格,恰如“新概念作文”复赛中那只倍受关注的略有残缺的苹果那样平常而耐人寻味。(注: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的考题是《被咬过一口的苹果》。)《语文学习》曾连续发起三届全国青少年“走向生活”系列作文大赛,最近一次作文的主题是“平常的一天——聚集2000年10月20日”。编辑部的意图是通过这个随意选择的平常而普通的日子,看一看生活赐予人的财富是多么丰富。是的,生活是一面镜子,普普通通的一天甚至可以映照一个时代,所以不必刻意地“筹划”或“虚构”作为写作对象的这一天,不必用外在于自我生活的“彼一天”来取代源于自我生活的“此一天”。这种回归生活的作文趋势,是与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界的历史转型完全一致的,究其实质是从竭尽粉饰生活之能事的“大我”回归到再显生存之本相的“小我”,从假大空的应试套路回归到真正平实的朴素写作,由此而促进了作文教学的两大转折。其一是引导写作题材的实有化。即不必再像1998年高考作文那样,为了表现“战胜脆弱”或“坚韧——我追求的品格”这种预设的理念而不惜编造自伤自残或父母伤亡之类故事,而是立足于平素貌似普通的小日子,从中挖掘出作文的“根”。这就有助于消除学生长期积淀的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使其意识到平常日子本身深蕴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灵感。其二是引导作文情思的真诚化。由于写作主体与文章之间的关系如同十月怀胎,作者笔端流出的情思是其生活中反复酝酿、精心筛滤、汰尽杂质和水分的美醇,而不是漂浮在生活表面的炫目泡沫。这种“生活流”与“思想流”的完全和真切的融通,使作文的情思具备了灵魂裸露的诚挚感,从而为美文的诞生铺就了可以附丽的基本底蕴。

当然,注重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必须首先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在应试教育的封闭性模式中,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是囿于校园小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生活程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中心环节的机械式运作,而生活内容则局限于课堂内外的无休止的技术化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学生全然丧失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品味生活的内涵。这必然要求从教育机制上去释放学生的生活活力和热情,解放蒙盖其大脑和眼睛的外部束缚,从而持续“放大”生活,既体察小日子的质朴,也感应大时代的脉动,最终力克无病呻吟、隔靴搔痒之顽症。其次,在作文指导中正确处理好“理念”与“生活”两者的关系,而不是将它们简单地割裂或对应起来。作为写作本源的生活,并不完全排斥理念:或从生活的原始形态中提炼出高迈深邃的人生理念,或以升华了的人生理念再去烛照纷纭的生活百态——只是反对“文革”时期从文艺创作上泛滥开来的那种理念第一、生活第二甚至以偏狭理念虚构生活的极左遗风对作文教学的误导。

二、作文教学价值观:从人文分离趋向人文合一

如何科学地、健康地处理做人与作文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与作文教学本源观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以外在于个体生命的空洞的理念为作文始点,必然导致人与文的分离甚至对立,铸成学生人格分裂和这种与教育目的相悖的后果;相反,如果从不敷脂粉的真实生活出发,注重生活的原生态及其个体生命对它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则必然会逻辑地避免上述作文教学价值的令人扼腕的异化。而且,从积极和建设的观点看,确立做人与作文的内在合一将促进文风的良性发展,推动学生人格的和谐健康的发育与成长——这正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价值所在。为此,我们高度肯定近年作文教学界所出现的人文合一的价值取向,视之为符合写作真谛、引领21世纪作文教学趋势的一种重要新理念。尤其是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科研项目——做人与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努力把做人的生命活力与作文教学目标互激互动,高扬起学生的主体精神,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和积极的社会影响。(注:《确立作文教学新理念》,《中国教育报》2000年10月6日第3版。)该课题突破了“为作文而作文”的传统模式,力求矫正那种片面强调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而忽视培养人与发展人的教学宗旨之类痼疾,具有下述立体化的积极意义。首先,突出“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作文教学理想目标。即一方面引导学生追求做人的真谛,把作文教学过程视作涵养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提高文化品位这种洗礼心灵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做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主体需求之中,融入生命的知、情、意、行的和谐成长之中,融入人之为人的语言特质的铸炼之中。其次,构建了本色化内容和活动型体系的作文教学实践模式,从而弥补了知识读本型、文章选本型的传统作文教材的缺陷,使作文过程成为丰富多彩、意兴盎然的生命活动,而绝对不是那种迫使学生呆坐在课堂里死抠写作知识、模仿佳作范例、拨弄文字的机械游戏。这种活动型体系,适合朝气蓬勃、情思激荡的青春生命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上颇有创意。再次,承继并光大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文品即人品”的作文教学思想精华,赋予其新时代的特色和活力。原初性的写作与高层次的创作尽管有审美形态和层次上的显著差异,但无疑都有一种共同的本质,即文章均是作者人格的物化形态。因此,古典文论中的精华与人文合一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是一脉相传的,只是人格的内涵具有时代的差异和历史的发展性而已。总之,先做健全的人,再作健康的文,这是作文素质教育的题中要义,也顺应了课程教材综合化、活动化的国际作文大趋势。唯其如此,才使被客观上肢解了的作文教学价值观重新得到有机的整合。

三、作文教学思维观:从闭锁规束趋向多元创新

由于传统应试作文教学片面追求以文载“道”,自然极大地限制了写作个体心灵的自由活动,“道”虽道矣,而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翻开作文簿,字里行间流动的几乎多是人云亦云的复制型思维,既无新颖超拔之意,更遑论深刻和犀利了。为改变作文教学中这种庸化思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提出创造性、发散型的“新思维”,宣称“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注:《“新概念作文大赛”征文启事》,《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AB卷),作家出版社1999年8月。以下关于“新概念”作文的材料均引自该书。)这些无疑是对传统作文思维的历史性宣战。而由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修订的2000年秋季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更从宏观高度明确要求写作主体志在“创意”,鄙弃千人一腔、安于克隆的无我之作。这种历史性的进步,对21世纪作文教学树立新思维观确乎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鼓励作文主体在思想内容上趋向创新。应试型的“新八股”(陈至立语),其本质特点就是思维苍白,缺乏独特的、个性化思辨作为内在的支撑,实际上只是散了骨架的文字堆砌。近年,江泽民同志不断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注:江泽民与政协科技界委员座谈时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3月5日。)写作教学中呼唤创新思维,呼唤个体生命以自己的思维触角对世界予以深度介入,其实就是呼唤魂兮归文。这就需要教师高度自觉地培植学生独立的人生立场和自主的人格体系,力克立身处世上的盲目从众;需要教师无保留地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由此出发使之勇于怀疑既成定论、敢于否定既有定律。如果没有这种对学生精神品格和文化心理的重构,作文的创新性就失去逻辑起点。有作者在比较中美作文教学差异时感叹中国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个性特色,(注:张初吴等《中美作文教学之比较》,《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8期。)反言之,这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差异。为此,在新世纪开始时,整个中国教育必须从世界战略格局的高度上来看待如何锻打青春和思维、如何为年轻生命铺砌异质的人文底蕴——舍此而图写作之文字和技巧,恰落入前人之批评:“劬劳憔悴于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注:黄宗羲论文管见》,北大哲学系美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其次,鼓励作文主体在思维形式上趋向发散。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将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作文思维的内涵并出独到之新意,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也。当前,为了突破作文传统思维形式的禁锢,尤其应弘扬逆向思维。未必作文尾声注定要光明,未必曲折之后总是圆满,未必流行的定成主流,未必存在人皆可套用的作文思维“定向”公式……如此等等。语文教师的高明就在于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向度上的定势,挣脱习焉不察的思维惯性和惰性。运用逆向思维于作文教学,将能极大地释放学生生命深处的创造性能量,使其心智处于创新的临界状态。在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颇得评委激赏的深圳中学的参赛作文,就是得益于教师重点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形式,从而写出了《人类,你应该忏悔!》《莫做愚公之类者》等众多以逆向思维承载创新性思维内容的佳作。(www.xing528.com)

四、作文教学语言观:从俗语套话趋向丰富多彩

语文试题的标准化,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标准化;而学生思维的标准化,又进一步导致其思维外化形式即语言表达的标准化。这样,味同嚼蜡的公式化语言就理所当然地充斥于学生作文——不仅是思维内容在复制,而且连语符也在连篇累牍地复制。对此,陈至立同志毫不留情地批评道:“语文本来是最富于浪漫和创造的,现在也标准化了。‘草坪’变成‘草地’不行,‘同心协力’变成‘齐心协力’不成,搞成新八股,形而上学。”(注:转引自阎立钦《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多少会开口的生命其实是患了可怕的“失语症”。这是母语教育的多大悲哀啊。近年来,语文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痛切地反思着如此“失语”现象,并呼唤作文语言要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赏心悦目。首先是追求作文语言的个性化。“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征文启事就鲜明地倡导广大学生“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所谓“充满个性的语言”,实际上就是从作文主体的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其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只有这样的语言才粘连着人所别具的气息、韵味和血性,才是有呼吸、有脉搏的活生生的语言;众所周知,真实的个体生命之间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即使孪生的生命也决不会完全重复其内在的精神结构,不会如被浇铸的物件那样不断被复制着,因此,只要属于自己、属于个体生命的活的语言,就天然地闪烁着个性色彩,就是最具有个性化的别致语言。归结到最后,作文语言的个性化取决于为人的个性化、思想的个性化,舍此别无他途。同时应看到,置身于今天高科技通讯手段日趋发达的信息时代,个性化语言还要突破传统的文体观束缚,即不受体裁及题材之限制而服从于个体尽情尽意表达之生命需要。表达方式的丰富化促进了文体趋向多元化,势必要求淡化各文体语言之间过于琐细的分体差异而凸显写作主体表达与交流的个性需求。电子邮件、网络卿天、呼台留言、各种工作文案、多媒体电子演示文档,这些均是不同于以往作文课上所教的崭新文体,但其共性的要求就在于能完满无缺、个性独具地表情达意。其次是追求作文语言的富于文采和生动形象。200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明确突出了对语言形式的新要求,即富于文采和生动形象。这两条在外延上是交叉的,即着眼于写作主体情思表达上破除呆相和俗化,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所谓富于文采,重在语符丰富、组合清新、韵味醇厚、含蓄深远,这就要求学生阅读范围弘阔、心中储存词汇众多,且要善于得心应手地自如驾驶,以酿成行云流水般的语感氛围。所谓生动形象,重在凭借各种表达方式诸如勾勒、描绘和林林总总的辞格,渲染出诉诸感官、引发想象的美妙意境,令人赏之如入百花苑,顿生清馨扑鼻的审美愉悦。这样焕然一新的语言风貌,将从整体上提升作文的美学品格。

行文至此,尚需补充:鉴于当下学生作文的严重“缺钙”,即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切中肯綮指出的“华丽有余,气势不足;偏重技巧,疏于豪情”之时弊,(注:记者采访,《青年报》2000年11月12日。)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在追求语言丰富多彩以外更有意识地营造作文语言之磅礴气势,蓄足倾泻笔底之昂扬激情,在字里行间呈现出跌宕起伏、腾挪开阖之生命节律,还作文世界以青春的阳刚美和崇高美。

五、作文教学评估观:从保守狭隘趋向民主开放

由于长期因袭的作文教学观念的束缚,导致教师对学生作文评价上存在下述弊病。教师往往用一统化的应试作文标准去“规范”学生活泼舒展、风格迥异的“放胆文”,使之谨小慎微地就范于套路或模式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至于教师撰写的评语,常常缺失深、准、新、实而流于浅、泛、旧、空,尤其是缺乏“觅优(作文闪光点)”的自觉意识和鼓励创新的强大内驱力。从教学评估机制上说这是囿于高考作文命题与评分标准的一元化。新中国50年高考作文,以全命题或半命题居多,以过分贴近时政和时事居多,以记叙文和议论文的体裁规范居多,这固然便于教学和评分的统一,但也使教师指导作文的自由底很低,学生信笔涂鸦的自主空间自然更小。近年,在江泽民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思想的引导下,作文教学的评估方面也同样出现了质的飞跃。首先是评估观念的更新,即鼓励作文具有见仁见智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对此,2000年高考作文试题中的一段提示语以其哲理阐述而具有典型意义:“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这实质上是在驱策作文教学评估观念的变更:如视学生为教学客体、视其为“套中人”,则自然要评估其是否全面接受了一整套作文教学理念并是否以其写作实践来体现之;如视其为写作主体、视其以为独立人格作精神支撑的人,则自然要以宽容和民主的态度来评估其是否拥有己见和主见。其次是评估标准的梯度和层次。2000年高考作文使用的新评分标准,包括“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前者涵盖了作文的基本要求,即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美观等所有学生都应达到的共性要求;后者蕴含了对学生作文的发展性期待,除了上文所述的词语丰富多彩和表达生动形象之外,更兼思维深刻、匠心独运、创意迭出等。两者之和囊括作文之灵魂、血肉、骨架、肤色等诸多方面。这样一种评判标准,虽然具体操作上增加了难度,也对教师语文素质构成了严峻考验,但确能解放学生的心灵和语言,真能生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积极效应。高考作文评估观念和标准的更新,其实正是国家教育部颁发的2000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教育新评估观的体现,其实质性内容即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世纪之交中国作文教学理念所发生着的一系列质的蜕变,其实质是教育价值取向上转向“立人”。它标志着汉语文教育在历经新时期20余年的诸多徘徊、冲突后,确实处在拓进之中、处在由“审视”和“忧思”向建设性立言的大转换之中;而语文教育的这种拓进和转换又是中国教育思潮大演化的一个缩影,是东方民族积淀深厚的传统教育走向新生和建树的先兆。可以期待,以立人为目标的作文教学将在新世纪拥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并为古老东方教育的全面复兴和文明的全面复兴而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