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毛姆小说中名气最大的一部。这部小说的标题实在太妙了,以至于许多根本没有翻过一页这一小说的人都会不断引用这一标题。“月亮”象征着艺术与理想,而“六便士”则象征物质与世俗。与《枷锁》中的菲利普相反,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选择遗弃现实追逐理想。
“在我看来,艺术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如果艺术家赋有独特的个性,即使他有一千个缺点,我也可以原谅。”思特里克兰德(以下简称思氏)就是这样一个有独特个性的天才艺术家。
在与妻子共同度过了17年和美的婚姻生活之后,思氏不辞而别。妻子寄给他一大堆召唤他回家的书信,他一封都没有拆开过。而当“我”受托到巴黎找到他:“你想到过没有,你的妻子痛苦极了?”他只回了一句:“事情会过去的。”就人性而言,他的冷漠不亚于《局外人》中的莫尔索。“你不在乎旁人把你当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吗?你不在乎你的妻子儿女去讨饭吗?”“一点也不在乎。”
这个到了四十岁才为了画画而抛弃妻儿的家伙绘画水准如何?他的夜校同学说他是在闹着玩,而巴黎绘画学校的老师看了他的画以后只把眉毛一挑连话也不肯说。
而仅仅过了五年,“我”再次造访巴黎,思氏的同行施特略夫就坚定地夸赞他是一个天才:“一百年以后,如果还有人记得咱们两个人,那就是因为我们沾了认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光儿。”尽管那时他一幅画也没有卖出过,而且刚刚从施特略夫那里借了二十法郎。
为了心爱的艺术,思氏曾经连续六个月每天只靠一顿面包、一瓶牛奶过活。“他的身体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穿的仍然是五年前我见到的那身衣服。”他不把忍饥受冻当作什么苦难,完完全全地沉浸在艺术的快乐之中。为了挣点买画布和颜料的钱,他愿意去给外地人当向导,可他不愿意出卖自己的画作。他感叹生命太短促了,没有时间既恋爱又搞艺术。
看到思氏病倒在自己的画室中又没钱请医生,施特略夫把他拖回自己家中救治。康复之后的思氏以打倒施特略夫并占有朋友的妻子与房子来报答这份恩情。不久,施特略夫太太因爱情失败而自杀。妻子去世后,施特略夫在自己家中墙壁上看到了思氏为施特略夫太太画的裸体画。施特略夫本想拿剃须刀毁掉这幅画作,不料瞬间被它征服了:“(这幅画)把你的幻想引向前所未经的路途,把你带到一个朦胧空虚的境界,那里为探索新奇的神秘只有永恒的星辰在照耀,你感到自己的灵魂一无牵挂,正经历着各种恐怖和冒险。”施特略夫不仅原谅了思氏,还邀请他跟自己一起离开伤心地回到荷兰老家继续从事绘画事业。思氏断然拒绝朋友的请求,但答应把那幅画作留给朋友收藏。对于为何要拐走朋友的老婆而后又抛弃她,思氏是这样解释的:“她的身体非常美,我正需要画一幅裸体画。等我把画画完了以后,我对她也就没有兴趣了。”
在受邀看完思氏三十幅画作之后,“我”自认为认清了这位天才画家:“你像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www.xing528.com)
思氏人生的最后一站是在塔希堤岛,他在岛上干苦力挣钱,有时也用画作抵押问当地人借钱。经人介绍,他找了一个当地女人做老婆,并生了两个孩子。在这绿意葱茏的小岛上,思氏创作了许多划时代的艺术品。染上麻风病之后,他还坚强地活了几年,最后死在自己的画卷中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心智一直是安详、恬静的。
《枷锁》与《月亮》这两部小说出版相差四年,就题材而言它们具有延续性,就主题而言具有互补性。《月亮》一书的题材作者在《枷锁》已经使用过一次。《枷锁》从第四十章到第五十三章讲述了菲利普在巴黎习画经历。范妮去世之后,菲利普害怕自己充其量只能当个二流的画家,心生退缩之意,就请克拉顿来评论自己的画作。克拉顿在看完菲利普的画作后诚恳地对他说:“假如你能够放弃它,那就趁早放弃。”与此同时,克拉顿给菲利普讲了另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故事,说那人抛弃妻子、家庭和可观的收入动身到塔希堤岛去作画,又说那人对待老婆孩子像个十足的无赖,对待帮助过他的人像个畜生,可他恰恰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枷锁》与《月亮》这两部小说并非揭示艺术与生活的割裂,毛姆是要借此昭示天才与庸众的区别。如果你只是一名庸众,那么你该像菲利普一样抛弃理想,拥抱生活;如果你确信自己是一名天才,那么你就可以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恣意任性。别埋怨老天不公,这只是因为有的人是为生活而生,另一些人则是为了艺术而生。
在短篇小说集《插曲》中,毛姆讲了一个又一个“无常”故事。受个人人生经历影响,毛姆是个怀疑主义者,《插曲》中的“无常”故事颠覆了“勤劳致富”“善有善报”等人生格言对俗世的教诲。这些小说当然不是普遍真理,它们也不可能一下子让读者变得睿智,但它们打开了读者认识人生的另一扇窗。
《刀锋》是毛姆70岁时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塑造的美国青年拉里这个形象被视为毛姆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毛姆毕生探寻的自由观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总结,也有人说拉里的原型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追寻人生的真谛,拉里解除婚约,前往巴黎和印度,在印度教中领悟到了人生真谛又回归于平凡的生活。回归之后的拉里,选择做了一名出租车司机,重新过上平凡的生活,尽他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感染周围的人。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语)我们努力挣脱枷锁不是为了活得与众不同,而是为了顺从内心的召唤。就文学技法而言,毛姆的确没有重大突破;可是对于庸众而言,他是一位深入浅出、饶有趣味的人生导师。
从《枷锁》里菲利普到《月亮》中思氏,再到《刀锋》中的拉里,毛姆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精神探索者形象,这些人物不停地在现实生活和精神境界之间徘徊,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与外界俗世之间做着反复的较量与对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