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版:解读《诗经·卫风·氓》

高中版:解读《诗经·卫风·氓》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氓》是一首充满悲愤控诉的弃妇自白的叙事诗。由此来看,《氓》又展现了女性精神中可喜的一面。《氓》这首诗,弃妇思想感情的发展与整个事件的过程十分巧妙地结合起来,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而纵贯整个事件和情绪发展脉络的是三次提到“淇水”。第一次提到淇水是在首章,“氓”来求婚,女主人公送别,两人谈着絮絮情话,不知不觉来到了淇水边。

高中版:解读《诗经·卫风·氓》

《氓》是一首充满悲愤控诉的弃妇自白的叙事诗。诗的层次,全按事态发展的经过安排:始而定约,继而成婚,继而任劳,继而遭辱,继而见弃,继而归家,乃至兄弟取笑,终乃自悼。主人公愤怒地指责丈夫“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女主人公强烈而复杂的性格变化:从一开始“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一直到后面“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感情由温柔可爱到痛苦伤心到失望诀别——这是令人深思的婚姻悲剧。在远古时代,就有这种薄情负义的事,深刻地说明了妇女地位从古到今都是属于从属的位置。女主人公在现实面前,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氓的用情不专,因此她并没有一味沉溺于痛苦的深渊里,而是振作起来,凭自己的勇气生活下来。体现了她刚强坚韧的性格。由此来看,《氓》又展现了女性精神中可喜的一面。

《氓》这首诗,弃妇思想感情的发展与整个事件的过程十分巧妙地结合起来,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从叙述角度说,经历了初恋、许婚,迎娶、结婚,受虐、被弃三个阶段;从抒情角度说,先是喜悦、眷恋,其次是悔恨、哀怨,最后是愤怒、决绝。在“事”与“情”的绵密的交织中,极其细致、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弃妇的内心世界。而纵贯整个事件和情绪发展脉络的是三次提到“淇水”。第一次提到淇水是在首章,“氓”来求婚,女主人公送别,两人谈着絮絮情话,不知不觉来到了淇水边。接着是主人公对“氓”的炽热的怀恋与焦虑的等待。当她终于望见来迎娶的车辆,登时喜上眉梢,心花怒放。这种情绪瞬息的变化,活画出了一个热恋中的感情奔放的少女形象。第二次提到淇水,是女主人公被弃,重渡淇水,返回娘家。昔日情义拳拳,“送子涉淇”;今日愁容惨惨,面对汤汤河水,捺不住心潮澎湃。她先是悔恨交加,继而愤愤不平,感情如长江决堤,冲击回荡。因而诗的三四章,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这两个诗章里,弃妇感情鼎沸、升华,于是由己及物,比兴迭出,反过来说,则是以物喻人,桑叶由鲜嫩润泽而枯黄陨落,状出当时的社会里,一个艳若桃花的年轻女子,一旦容颜衰败,会有一个怎么样的结局。值得注意的是,弃妇从自身的不幸,领悟到了当时一般妇女的不幸,从而使她的悲惨遭遇,具有一种普遍的意义。诗中第三次提到淇水,是弃妇回到了娘家,以“淇则有岸”来衬托不能再容忍再受侮辱与欺凌的愤怒感情。她决意跟负心汉一刀两断之前,回顾了做媳妇的含辛茹苦,甚至追溯到两小无猜时的欢乐聚会与海誓山盟。然而,这个回忆,如此艰涩,如此令人心碎,终于使她下了最后的决心。这就是诗的最末两章写的。这个断绝,蕴涵着多少痛苦呢!然而,当弃妇凄楚地喊出“亦已焉哉”的时候,就把她的个性全部呈现在人们面前:作为少女,她热情奔放;作为媳妇,她勤劳善良;她既敢于大胆地去爱,对爱情忠贞不渝;当对方恩断情绝,她又敢于面对不幸,坚强地、毫不犹豫地撒手拉倒。这是古代的一个普通的妇女,在她身上,又具有一种不平凡的品格。她的遭遇和所承担的一切不幸,虽说是那个轻浮自私、虚情假义,根子却是那个以家世、财产为转移的婚姻制度。她敢于大胆地与他一刀两断,也是对这个制度的一种挑战。

总之,女主人公是一个善良、勤劳、刚强而有主见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美德和不幸命运。因此,她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www.xing528.com)

(本文发表于2004年第5期《起跑线》,江西南昌,刊号:CN36—12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