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见证小偷观念-解读高中课文

见证小偷观念-解读高中课文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对小偷从来都是深恶而痛绝的。打死小偷是理所应当的,不值得半点怜悯和惋惜,甚至对小偷的亲人和家属,都抱有一种歧视和敌对心理。即使是母亲和小女孩,原来的思想里也是这样一种“小偷观”。可见,从人间到天国,从女孩到母亲,对小偷都是歧视和痛恨的。这就是社会对“小偷”道德审判的结果!

见证小偷观念-解读高中课文

母亲带着小女孩去祭祀自己死去的儿子,这本是件令人悲伤和同情的事情。但问题是,儿子是个“小偷”,他是在半夜偷人家的东西时被寡妇雷微卡太太一枪打死的。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对小偷从来都是深恶而痛绝的。打死小偷是理所应当的,不值得半点怜悯和惋惜,甚至对小偷的亲人和家属,都抱有一种歧视和敌对心理。即使是母亲和小女孩,原来的思想里也是这样一种“小偷观”。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在柜门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公墓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女孩子的妈妈在小的时候也这么想过。神父本人大概也曾经设想过圣彼得的钥匙就是这么个样子。

小女孩从没有看到过公墓的钥匙,但她想象中的钥匙是“长满了锈”的。小女孩的妈妈“在小的时候也这么想过”。仔细琢磨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妈妈小的时候是这样想的,现在到了小女孩这一代,也仍然是这样想的。从妈妈到女孩,两代人相同的想法和铁的事实都说明了世人对小偷的歧视和冷落——因为钥匙是长满了锈的,说明没有人使用过。那些死去的小偷,连自己的亲人对他也是恩断义绝,退避三舍。所以,只要你是小偷,你就会被人无情地抛弃在这个世界的角落里,哪怕是自己至亲至爱的人!这种从潜意识里自然流露出来的“小偷观”,还在代代相传,潜移默化,这正是造成这个社会缺失对小偷应有的悲悯和同情的根源。(www.xing528.com)

再来看神父。作为神职人员,“神父”这一身份代表着宗教的某种权威,他的一举一动也许会被认为寓示着人世的基本道德准则,在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对“小偷”及“小偷”家属的态度也无疑将成为一种参照,透视着没有出场却为数众多的其他人的看法。“神父本人大概也曾经设想过圣彼得的钥匙就是这么个样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偷死后,灵魂进入天国,但在天国里,小偷也是低人一等,为人所不齿和痛恨的。因为没有人愿意搭理他们,他们的钥匙也是“长满了锈”的。从小说的后文看,神父也是以普通人对小偷的态度来看待“小偷”及其家属的,这可以从他的“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这句话中有意无意地透露出来。

可见,从人间到天国,从女孩到母亲,对小偷都是歧视和痛恨的。小说通过这简短的几句话,告诉了读者一个可怕的事实。这就是社会对“小偷”道德审判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