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尔基《丹柯》主旨解读,高中课文解析

高尔基《丹柯》主旨解读,高中课文解析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尔基”是他于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时采用的笔名,完整的名字应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且让我们从解读他的小说《丹柯》的主旨入手,来回答上述问题,或许能领悟一二。我们知道,高尔基早期的创作多为短篇小说。由此可见,高尔基的“最大痛苦”,不是自身个人的痛苦,而应是基于社会黑暗、民众愚昧、国家民族的前途无望而产生的深深痛苦与忧虑。

高尔基《丹柯》主旨解读,高中课文解析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高尔基”是他于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时采用的笔名,完整的名字应是:马克西姆·高尔基。

俄语中,“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高尔基”有“痛苦”之意,连起来就是“最大的痛苦”。明白了这个笔名的寓意之后,我们自然会生发一个问题:高尔基为何要取这样一个笔名?他痛苦的又是什么?

且让我们从解读他的小说《丹柯》的主旨入手,来回答上述问题,或许能领悟一二。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原文中没有这样的题目。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编写《外国小说欣赏》选修教材时,将它收录其中,并取了这个文题。《伊则吉尔老婆子》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高尔基采用寓言式的结构来进行描述。这类小说的主人公多是一些极力思考生活意义、寻找新生道理、内心充满激烈思想冲突的英雄人物,“丹柯”即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英雄,但却是个悲剧英雄。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一群族人受到外敌入侵,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园。他们来到了森林,却陷入了绝境——后有敌人的追杀,前是巨木的挡道,两者都有死亡的威胁。在这样的生死险境中,英雄丹柯挺身而出,自觉带领族人走出了森林,找到了幸福。而在带领族人走出绝境的过程中,族人的忘恩负义与丹柯的自我献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勇士丹柯用自己熊熊燃烧的心为族人照亮前进的道路,甘愿牺牲自己,一心为公,最终让整个族人逃离敌人的追杀和森林中种种死亡的威胁,获得幸福;而他的族人却从开始的感激到慢慢的不信任,再到怀疑、辱骂甚至要杀死他,最后竟恩将仇报,一个胆怯的族人一脚踩碎了丹柯的心……高尔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鲜明的对比与反衬,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舍己救人、一心为公,死后却没有好下场的悲剧英雄形象。

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勇士丹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族人的幸福,结局却是无人“喝彩”和“赞扬”,甚至竟被一个胆小的族人踩碎了心。小说的悲剧力量令人震撼,但同时也让我们深思:高尔基写这样的悲剧英雄,写这样的愚昧族人,到底用意何在?这,需要从小说反映的俄国社会现实上去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高尔基早期的创作多为短篇小说。其中,《马卡尔·楚德拉》和《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等作品以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歌颂向往光明及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献身的英雄人物,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而这些作品,其写作主题与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正是俄国沙皇专制时期——社会腐朽、民众麻木,一切犹如黎明前的黑暗时分。那时的俄国人民,生活在沙皇专制的“铁屋子”里,都是一些“熟睡的人们”,他们思想麻木、愚昧无知;他们安于被奴役的现状,不思反抗、不图进取;他们对于那些企图改良这个黑暗社会的先知先觉的革命者,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冷嘲热讽、恩将仇报。这是怎样的一个黑暗社会!高尔基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社会现实,深悲民族国家的前途无望,才用自己手中的笔,用文学的方式进行大声的“呐喊”,以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唤醒麻木的人民起来抗争,以争取自己的幸福,改良这个腐朽的社会。

由此可见,高尔基的“最大痛苦”,不是自身个人的痛苦,而应是基于社会黑暗、民众愚昧、国家民族的前途无望而产生的深深痛苦与忧虑。“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与社会,作为一个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文学良知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自觉承担起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然而,他面对的却是一群愚昧无知、忘恩负义,即使有人替他们找到了幸福,他们却对幸福背后的英雄不闻不问,甚至恩将仇报的国民——这是何等的悲哀与痛苦!正如郁达夫的名言: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以为,这就是高尔基的最大痛苦之所在。

正因如此,高尔基才会像中国的鲁迅一样用文学来改良社会,表现人生。两人的创作目的,两人对民众的态度情感,两人所处的社会现实,等等,是何其一致:同是受压迫受剥削的民族,同为愚昧无知、麻木落后的民众,同样怀抱救国救民思想用文学来救国救民,异曲同工地塑造出浪漫主义的悲剧英雄丹柯与现实主义的悲剧英雄夏瑜……

哀莫大于心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且让我们用鲁迅的这些名言,来解读《丹柯》,解读高尔基,并为此文作结。(www.xing528.com)

(本文发表于2010年第3期《中学语文报》,浙江杭州,刊号:CN33—0701)

【注释】

[1]摘自“百度百科”,有改动。

[2]郑桂华.从《想北平》的解读谈“非典型性散文”教学价值的开发[J].语文学习,2010(6).

[3]孙绍振.《最后一片叶子》解读: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J].语文学习,2005(6).

[4]钟峰华.《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三重奏:兼向孙绍振先生请教[J].中学语文,2012(Z1).

[5]卢杏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多元主题解读:借用“多重聚焦叙事方式”的一次小说教学尝试[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9).

[6]摘自《教师教学用书》。

[7]修身课本来是传授道德伦理课程,后来发展到向学生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