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高中解读全攻略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高中解读全攻略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名篇之一。而浙江宁波鄞州中学的卢杏琴老师运用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本中兴盛的“多重聚焦叙事方式”,对《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多元主题作过一次较为全面深入的解读。,这全部的关系都聚合到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子上。如此考证,我们才明白了道理,而这个道理,才是解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主题的最为重要的钥匙。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高中解读全攻略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名篇之一。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很多的研究和解读,也存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人性说。通过老贝尔曼自我牺牲画最后一片藤叶的感人故事,来歌颂底层人物的精神光芒,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人性之美和高贵品质,不仅让我们深受震撼,更使读者心生敬畏。

二是信念说。通过琼珊战胜病魔重获新生的结局,告诉人们一个普遍真理:信念如灯,一个人在绝境中要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去战胜一切,哪怕在最最危难的时候。就如海明威所说的:“一个人尽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垮。”

针对以上两种主题之说,孙绍振先生在其《〈最后一片叶子〉解读——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3]一文中,更是兼而论述,新颖别致,让人耳目一新。孙先生从语义的角度解读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主题,通过“抱不抱活下去的决心”“心事”“最后一片叶子”“杰作1”“杰作2”“一盏灯笼,还亮着”等文中的关键词句的深入解读,得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重要主题是:“精神超越死亡”“信念决定生命”“歌颂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的一种精神”等。这些论断和见解,让人颇受启发和教益。

三是艺术说。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的钟峰华老师认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要表达的核心主题应该是“艺术”:

围绕艺术这一核心的是三个关键词,即:“批判”“捍卫”和“救赎”。换句话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揭示的是艺术的三重主题: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老艺术家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和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4]

钟老师抓住了“艺术”这一关键词,提出小说要表达的是“批判”“捍卫”和“救赎”这三重主题,也是见解新颖,别是一家。

而浙江宁波鄞州中学的卢杏琴老师运用20世纪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本中兴盛的“多重聚焦叙事方式”,对《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多元主题作过一次较为全面深入的解读。卢老师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琼珊”“贝尔曼”“苏艾”等的梳理分析,认为小说借“琼珊”来表达“信念”的主题,借“贝尔曼”来表达“人性”的主题,而通过“琼珊和贝尔曼的共同故事”,小说更深层次地在表达“艺术与人生的对接转化”的主题:

于此,我们感受到了贝尔曼有限生命的永恒延续和他生命的伟大意义——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5]

确实,名家名作,常读常新。一篇经典,可任由读者作多元的解读评说。其实,无论是从语义的角度进行解读也好,从“多重聚焦叙事方式”的途径展开分析也罢,我们实际上在有意无意、不知不觉之间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物象——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

叶子是什么?是人生,是生命,是信念,是艺术的追求与价值,是每个为追求自己人生梦想而甘愿为之牺牲一切的精神之源和生命之光,是那个病态社会中唯一给人以活的勇气和生的希望的“星星之火”。小说中,作者以巧妙的构思,独具一格的写法,将时代、社会、生命、艺术、理想、信念、琼珊、老贝尔曼……,这全部的关系都聚合到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子上。可以这么说,这片叶子就是理解全文的中心点、关键处、切入口,是小说的“神经元”。脱离了叶子而单独地分析文章的主题,是有失偏颇和游离重心的。

“一片叶子何以能够拯救一个人”?这是阅读这篇小说时我们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欧·亨利先生为何不选用其他的花草树木,而偏偏独择此叶?这片魔幻式的常春藤叶到底含有怎样的意蕴呢?

其实,常春藤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并且具有“忠诚、友爱、生命”等的象征意义。在希腊神话中,常春藤代表的是酒神迪奥尼索斯(Dionysus),一般寓意“欢乐与活力”。后来,尼采将酒神当作了音乐艺术的代表,常春藤于是又被视作“艺术”的代名词。如此说来,我们就不难理解,原来常春藤叶与艺术有如此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这篇小说中,常春藤叶就是艺术的化身。如此考证,我们才明白了道理,而这个道理,才是解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主题的最为重要的钥匙。

细读文本,我们可知这片“常春”的藤叶,已经远远超越了自然界那片叶子的生命有限性,才使它在凄风苦雨中永不凋落。这叶子也实现了琼珊的生命与艺术的对接转化,使琼珊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获得身处逆境更应顽强存活的精神启发,才最后救赎了自己的生命。当然,这片“常春”的藤叶还使它的创造者——老画家贝尔曼获得艺术生涯的无限超越,实现了有限生命在艺术中获得的永恒延伸,成就了他的毕生“杰作”。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落魄潦倒、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抑郁不得志的老年艺术家,大有尼采所认为的希腊艺术家的悲剧情怀。他先前不成功的艺术人生里充满着穷愁和痛苦,也流露出对这个社会的强烈不满,他整个一生都投入在对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中,却梦想遥不可期,事业成功无望。作为一名艺术家,在他的生命中没有什么能比在艺术上成就一幅杰作更有意义和价值了。在琼珊病危之际,他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自我人生中最后也是唯一的“杰作”,从而最终实现了他生命本质和生存意义的涅槃。于此,我们感受到了贝尔曼有限生命的永恒延续和他追求梦想的伟大意义——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www.xing528.com)

阅读小说,感悟这些身处底层社会中的小人物的感人故事,除了琼珊、贝尔曼等得到了救赎之外,在我看来,我们这些读者也应该是一样地得到了某种救赎——来自人性、信念和艺术等对于一个人生命和生存、灵魂和精神的救赎。因为,我们也一样地充满梦想,一样地期待成功,一样地遭遇坎坷和不平。

这样说来,这确实不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叶子。这片叶子,是一片给人以生的希望和活的力量的神奇叶子;是一片牺牲了生命但又成就了艺术杰作的不朽叶子;是一片无数的追梦人为之苦苦奋斗和追寻着的想努力摘到手来见证自己成功的美好叶子;是一片身处黑暗却可以最终带给人生命光亮和心灵温暖的救赎叶子。

它是琼珊的救命稻草,也是贝尔曼的救命稻草。虽是最后一片,却均为生命的绝唱、人生的永恒。

它有特殊的魔力,能妙手回春,医治一个身患重病的人起死回生,能支撑一个处在极度困厄境地中的人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也能助力一个人在困厄潦倒的处境中难以实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人成就梦想,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它更是一剂救赎人、救赎病态社会的良方,让人在失望和绝望之中,不至于真正的沦落和毁灭。最终微笑到最后。

这难道不是“常春”?不算“杰作”?如此说来,《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主题,应是“人性”“信念”和“艺术”这三者的多元并重,它们缠绕于这“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构成了小说的表层主题。

为什么说是“表层主题”?因为我们还需要探讨本文的写作目的——作者大力呐喊艺术需要“杰作”、人生需要永远“常春”的原因。

在小说的开头、中间和其他部分,作者用繁笔极力渲染出这样几组对比鲜明的画面:画家与商人、艺术区与贫民窟肺炎先生与弱小女人。贫穷、困厄、潦倒、抑郁不得志、艺术被弃置到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不妨想想,在当时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社会里,艺术的不断边缘化让人们心生悲观甚至绝望。我们是不是可以作这样一番大胆推测:琼珊为何患病?老贝尔曼为何自暴自弃?他们唯一的人生梦想是“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这种人生梦想其实是多么可怜和低微啊,低微到令人怜悯和落泪。这说明什么?这就是那个让人失望甚至绝望的病态社会的真实写照,这就是残酷现实。作家详细地真实地描写了这样的病态社会,无非就是对它的含泪批判。

作为20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对于当时的现实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他以审视的方式冷静观察,用批判的态度客观描述,又用幽默、讽刺等看似轻松诙谐的笔调对这个社会进行了“含泪的微笑的”批判。既有愤怒,又含无奈。所以他的作品中,对这种底层人物的光芒的赞美,是他创作的主要目的;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和揭露,也是他作品的一贯鲜明立场。

行文至此,透过“人性说”“信念说”“艺术说”三重表层的主题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小说还有一层真正深刻的主题——“批判说”。欧·亨利正是要通过琼珊、贝尔曼“一喜一悲”的故事,来批判和揭露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病态:所谓的艺术,所谓的“杰作”,离追求它、热爱它的人们其实很远很远,要获得成功,你要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甚至生命的代价。因为在那个社会里,没有艺术的生存土壤,即使你用生命去换,也不一定能得到。实际上,从艺术的审美的标准去衡量,老贝尔曼用生命画成的藤叶真不能算为“杰作”,这一点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但为什么我们都一致认为是“杰作”,我的理解是,除了是小说固然所需之外,套用鲁迅先生的话,作者无非是使用一下“曲笔”,让作品显出若干的“亮色”,从而使人有活下去的勇气、希望和力量。

这,才是真正的救赎,“鲁迅式”的救赎,它体现出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担当与良知。而唯有这样的救赎和担当,才能从根本上让一切生灵走向“常春”。

(本文发表于2018年第28期《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太原,刊号:CN14—10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