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与浅
(1)因人因文而异
我们对文本的解读达到怎样的一个高度?这应该结合个体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也要根据文本内容的难易度来确定。也就是说,因人因文而异。我们不必求深求精,只要是自己真切的解读,哪怕是人云亦云,肤浅表面,也是好的。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加深加精,循序渐进。所以,我从不苛求自己要写出如何高深的文章,我常用必修教材中那句“慢慢走,欣赏啊”来鼓励自己。
(2)唯创新为第一
我曾经有个苦恼,就是一开始写出来的文章真的很差。后来我明白了,受制于个人实际的阅读理解水平,严苛自己写出有创见、有思想、有深度的解读文章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现实的情况是,由于时空因素,自己很多时候对想解读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确实难以把握界定,因为无法真实了解实际的情况,而这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前提。所以有时自己好不容易有的解读,却是别人早已经有了的。因此,如何发挥创新创造精神,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是难点,也是关键点。弥补的办法,唯有多读书,多思考,多查找资料。特别是一有某种对文本的想法或感悟,一定要及时进行查证,现在网上什么都有。如果这个想法感悟还没有人写过,那就是一种创新创造,得赶快跟进,形成文字。我的很多文章,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写成的。
2.长与短
解读文章写得长一点还短一点?这本来不是问题。一般而言,就自己的写作点,把它讲具体讲完整就可以了。字数是次要的,观点与内容才是根本的。简笔与繁笔,由内容而定,不能为字数而字数。在如今全民阅读的时代,要有个创新的观点确实不容易,一旦有,我肯定要将其论述得充分而具体,这既是写作所需,也是一个人研究水平和能力的体现。我相信喜欢解读的老师一定会有同感。
当然,从解读的本身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浅层次的,我谓之为“欣赏”;一是深层次的,我谓之为“鉴赏”。一字之差,千差万别。按《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欣赏”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鉴赏”指鉴定和欣赏。具体地说,鉴赏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并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简单地说,“欣赏”是一种无创造的审美活动,“鉴赏”是一种再创新的审美活动。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欣赏”文章常短,“鉴赏”文章贵长。(www.xing528.com)
3.内与外
(1)先课内后课外
解读的文本只限于课内,还是可以拓展到课外?这个问题也是必须考虑的。我是这样认为的:课文教了又教,读了又读,想推陈出新的机会已经大打折扣,但相关资料丰富,可参考的东西很多;课外的文本虽然陌生,但提供了无限创作的空间,只不过可参考的资料有限。所以,我的建议是应该遵循先“课内”后“课外”的顺序,由浅入深,打实基础,学得方法后,再拓展至课外文本。
(2)由模仿到创造
作为初学者,我当初一开始写作解读文章时,是先模仿着写作的。欣赏或者鉴赏,作为一种文学评论和审美实践,其实是有某种规范和体例的。所以我一直订阅《名作欣赏》这本刊物,也认真研读过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名作重读》等很多著作,还有工具书《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古文鉴赏辞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既作资料查证之用,又可参照模仿写作,一举两得。于是我明白了原来课文可以这样解读,文章可以这样写作。这种实践,很接近于书法的学习。
当然,这既好又不好,因为一开始时模仿着写作有很大的好处,但从能力发展的角度而言,仅仅会模仿是不够的,能创造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如何在解读时获得自己有创见的观点,这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