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胭脂鱼:品种分类及分布

胭脂鱼:品种分类及分布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胭脂鱼体侧扁,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胭脂鱼摄食频繁,属杂食动物,无论食物状态如何均可进食,其食物包括丰年虾、红蚯蚓和蔬菜。胭脂鱼是迄今所知的亚口鱼科分布于我国唯一的种,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数量为多。◎知识点胭脂※胭脂鱼繁殖:胭脂鱼5~6冬龄达性成熟,每年3~4月产卵,10千克重的雌性胭脂鱼怀卵量约15万粒。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

胭脂鱼:品种分类及分布

科属:胭脂鱼属鲤形目,吸口鲤科,胭脂鱼亚科,胭脂鱼属。又名黄排、血排、粉排、火烧鳊、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中国帆鳍吸鱼等。

体征:胭脂鱼体型奇特,色彩鲜明,尤其幼鱼体形别致,色彩绚丽,游动文静,被人们荣称为“一帆风顺”,在东南亚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

胭脂鱼体侧扁,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吻钝圆。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厚,富肉质,上唇与吻皮形成一深沟,下唇向外翻出形成一肉褶,上下唇具有许多细小的乳突。无须。下咽骨呈镰刀状,下咽齿单行,数目很多,排列呈梳妆,末端呈钩状。背鳍无硬刺,基部很长,延伸至臀鳍基部后上方。臀鳍短,尾柄细长,尾鳍叉形。鳞大,侧线完全。在不同生长阶段,体形变化较大。仔鱼期当体长为1.6~2.2厘米时,体形特别细长,体长为体高的4.7倍;稍长大,在幼鱼期体高增大,体长12~28厘米时,体长为体高的2.5倍;成鱼期体长为58.4~98.0厘米时,体长约为体高的3.4倍,此时期体高增长反而减慢。其体色也随个体大小而变化。仔鱼阶段体长2.7~8.2厘米,呈深褐色,体侧各有3条黑色横条纹,背鳍、臀鳍上叶灰白色,下叶下缘灰黑色。成熟个体体侧为淡红、黄褐或暗褐色,从吻端至尾基有一条胭脂红色的宽纵带,背鳍、尾鳍均呈淡红色。

习性:胭脂鱼生活在湖泊、河流中,幼体与成体形态各异,生境及生物性不尽相同,幼鱼喜集群于水流较缓的砾石间,多活动于水体上层,亚成体则在中下层,成体喜在江河的敞水区,其行动迅速敏捷。胭脂鱼摄食频繁,属杂食动物,无论食物状态如何均可进食,其食物包括丰年虾、红蚯蚓蔬菜

※胭脂鱼

繁殖:胭脂鱼5~6冬龄达性成熟,每年3~4月产卵,10千克重的雌性胭脂鱼怀卵量约15万粒。产卵场在长江上游干、支流,特别是金沙江、岷江和嘉陵江下游的急流石滩处产卵。受精卵黏性,黄色,约7~10天孵化出苗。产卵期在春分至雨水之间。

分布:胭脂鱼属亚口鱼科,亚口鱼科大多数属种分布于北美洲,现存约14属,近80种。胭脂鱼是迄今所知的亚口鱼科分布于我国唯一的种,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数量为多。福建闽江亦产,目前亦属少见,同时也是我国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知识点

胭脂

※胭脂鱼

繁殖:胭脂鱼5~6冬龄达性成熟,每年3~4月产卵,10千克重的雌性胭脂鱼怀卵量约15万粒。产卵场在长江上游干、支流,特别是金沙江、岷江和嘉陵江下游的急流石滩处产卵。受精卵黏性,黄色,约7~10天孵化出苗。产卵期在春分至雨水之间。

分布:胭脂鱼属亚口鱼科,亚口鱼科大多数属种分布于北美洲,现存约14属,近80种。胭脂鱼是迄今所知的亚口鱼科分布于我国唯一的种,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数量为多。福建闽江亦产,目前亦属少见,同时也是我国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知识点

胭脂

※胭脂鱼

繁殖:胭脂鱼5~6冬龄达性成熟,每年3~4月产卵,10千克重的雌性胭脂鱼怀卵量约15万粒。产卵场在长江上游干、支流,特别是金沙江、岷江和嘉陵江下游的急流石滩处产卵。受精卵黏性,黄色,约7~10天孵化出苗。产卵期在春分至雨水之间。

分布:胭脂鱼属亚口鱼科,亚口鱼科大多数属种分布于北美洲,现存约14属,近80种。胭脂鱼是迄今所知的亚口鱼科分布于我国唯一的种,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数量为多。福建闽江亦产,目前亦属少见,同时也是我国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知识点

胭脂

※胭脂

胭脂亦作“臙脂”,亦泛指鲜艳的红色。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www.xing528.com)

◎延伸阅读

像弓一样的鱼

※胭脂

胭脂亦作“臙脂”,亦泛指鲜艳的红色。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

◎延伸阅读

像弓一样的鱼

※胭脂

胭脂亦作“臙脂”,亦泛指鲜艳的红色。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

◎延伸阅读

像弓一样的鱼

※弓鱼

弓鱼是洱海土著鱼类大理裂腹鱼和云南裂腹鱼的俗称。对于弓鱼名称的由来,在大理有着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被流放到大理期间,到洱海边游览时,发现洱海中游着一种鱼,成群结对地首尾相衔,游动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就像是一把巨型的弓。于是,杨升庵满怀赞赏之情,非常形象地将这种鱼称为弓鱼。另一种说法是,这种鱼在水中游动时,身体会弯曲成弓形。还有一说,是这种鱼非常喜欢跳水,并且还跳得很高,跳出水面的时候,身体总是弯曲成弓形。

被称为弓鱼的两种裂腹鱼,背上长满非常细小的鳞片,其腹部肛门的两侧却分别有一块像鳞片一样的裂纹,因此有裂腹鱼之称。该鱼骨少肉密,肉质细嫩,食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弓鱼的丰产期在春季桃花盛开时,食法以清汤加青蚕豆米与鱼共煮,这种烹调方法菜名叫桃花鱼。弓鱼还是大理佳肴沙锅鱼的主要原料,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远近闻名,深受人们欢迎。

※弓鱼

弓鱼是洱海土著鱼类大理裂腹鱼和云南裂腹鱼的俗称。对于弓鱼名称的由来,在大理有着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被流放到大理期间,到洱海边游览时,发现洱海中游着一种鱼,成群结对地首尾相衔,游动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就像是一把巨型的弓。于是,杨升庵满怀赞赏之情,非常形象地将这种鱼称为弓鱼。另一种说法是,这种鱼在水中游动时,身体会弯曲成弓形。还有一说,是这种鱼非常喜欢跳水,并且还跳得很高,跳出水面的时候,身体总是弯曲成弓形。

被称为弓鱼的两种裂腹鱼,背上长满非常细小的鳞片,其腹部肛门的两侧却分别有一块像鳞片一样的裂纹,因此有裂腹鱼之称。该鱼骨少肉密,肉质细嫩,食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弓鱼的丰产期在春季桃花盛开时,食法以清汤加青蚕豆米与鱼共煮,这种烹调方法菜名叫桃花鱼。弓鱼还是大理佳肴沙锅鱼的主要原料,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远近闻名,深受人们欢迎。

※弓鱼

弓鱼是洱海土著鱼类大理裂腹鱼和云南裂腹鱼的俗称。对于弓鱼名称的由来,在大理有着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被流放到大理期间,到洱海边游览时,发现洱海中游着一种鱼,成群结对地首尾相衔,游动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就像是一把巨型的弓。于是,杨升庵满怀赞赏之情,非常形象地将这种鱼称为弓鱼。另一种说法是,这种鱼在水中游动时,身体会弯曲成弓形。还有一说,是这种鱼非常喜欢跳水,并且还跳得很高,跳出水面的时候,身体总是弯曲成弓形。

被称为弓鱼的两种裂腹鱼,背上长满非常细小的鳞片,其腹部肛门的两侧却分别有一块像鳞片一样的裂纹,因此有裂腹鱼之称。该鱼骨少肉密,肉质细嫩,食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弓鱼的丰产期在春季桃花盛开时,食法以清汤加青蚕豆米与鱼共煮,这种烹调方法菜名叫桃花鱼。弓鱼还是大理佳肴沙锅鱼的主要原料,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远近闻名,深受人们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