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颡鱼:品种、分布及特点

黄颡鱼:品种、分布及特点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颡鱼是以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随着个体大小的不同,黄颡鱼的食性有着显著差异。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大的多,最大个体可达1千克以上。黄颡鱼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后代的习性。瓦氏黄颡鱼主要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与长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有分布,可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

黄颡鱼:品种、分布及特点

科属:黄颡鱼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黄腊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等。

体征:黄颡鱼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硬刺尖带有毒性,刺活动时能发声。胸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

※黄颡鱼

习性: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水温25~28℃。多栖息于江河缓流区的石砾底质的水域或湖泊静水环境中,营底栖生活,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强,秋、冬季低温期多在水深的河流、湖穴、岩洞、石缝中越冬,活动范围较小,不易捕捞。仲春开始离开越冬场所,到附近的乱石浅滩、近岸活动摄食。白天主要在水较深的乱石或卵石间栖息活动,夜间游至浅水域的乱石间摄食,黎明时常可见慌忙找寻石洞、缝穴隐蔽的黄颡鱼。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带觅食。黄颡鱼喜欢集群和在弱光条件下摄食和活动。

黄颡鱼是以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随着个体大小的不同,黄颡鱼的食性有着显著差异。鱼卵孵化出膜第四至第五天开始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以及人工投喂的蛋黄之类的饲料;体长5~8厘米时,主要的食物是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水丝蚓及人工配制混合饲料(鱼浆与植物性饲料混合剂)等;体长10厘米以上时,主要食物有螺蛳、小虾、小鱼、摇蚊幼虫、蜉蝣目幼虫、鞘翅目幼虫、昆虫卵、绿色水蜘蛛、苦菜叶、马来眼子菜叶、聚草叶、植物须根和腐屑、鱼鳞、泥沙及其他鱼类产在水生植物和石块上的卵等。

繁殖:黄颡鱼在南方4~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是产卵较晚的鱼类之一。要求水温在20~30℃。产卵活动于夜间进行,当天气由晴转为阴雨即可产卵。黄颡鱼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后代的习性。产卵时,亲鱼选择具有水草的沙泥质的浅滩,水深8~1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摇动。建造鱼巢有几个在一起的,也有几十个成群的,相隔不远形成穴群。每个穴径约为15厘米,深为10厘米,产卵受精于穴内。雄鱼于穴口保护鱼卵孵化。当其它鱼接近穴口时,雄鱼猛扑向入侵者,驱逐入侵之鱼。并经常用巨大的胸鳍拨动,使穴中水流通,利用水流辅助卵孵化。它们守护到仔鱼能自行游动为止(7~8天)。此期间雄鱼几乎不摄食,雌鱼产完卵后离巢觅食。

分布:黄颡鱼广泛分布于我国淡水水域,是我国江河、湖泊中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在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各干、支流水系的区域中均有分布外,在亚洲地区的东、南部如朝鲜、日本和印度也有分布。在我国长江干流和支流附属水体分布4个种,黄河、黑龙江、珠江水系流域有2~3个种的分布,并形成自然种群。

◎知识点

瓦氏黄颡鱼

黄颡鱼的种类较多,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

瓦氏黄颡鱼主要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与长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有分布,可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喜栖息于江河缓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体,底栖生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极受消费者欢迎。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大的多,最大个体可达1千克以上。

◎延伸阅读

琴鱼

在安徽省泾县的山溪里,有一种小巧玲珑的鱼叫琴鱼。每年清明节前后,当地人都喜欢捕琴鱼制成“茶”喝。据悉,这种奇特的鱼茶味道醇和,茶香浓郁,沁人心脾。更有趣的是,杯中的琴鱼千姿百态,样子十分乖巧,令人赏心悦目。

※黄颡鱼

习性: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水温25~28℃。多栖息于江河缓流区的石砾底质的水域或湖泊静水环境中,营底栖生活,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强,秋、冬季低温期多在水深的河流、湖穴、岩洞、石缝中越冬,活动范围较小,不易捕捞。仲春开始离开越冬场所,到附近的乱石浅滩、近岸活动摄食。白天主要在水较深的乱石或卵石间栖息活动,夜间游至浅水域的乱石间摄食,黎明时常可见慌忙找寻石洞、缝穴隐蔽的黄颡鱼。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带觅食。黄颡鱼喜欢集群和在弱光条件下摄食和活动。

黄颡鱼是以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随着个体大小的不同,黄颡鱼的食性有着显著差异。鱼卵孵化出膜第四至第五天开始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以及人工投喂的蛋黄之类的饲料;体长5~8厘米时,主要的食物是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水丝蚓及人工配制混合饲料(鱼浆与植物性饲料混合剂)等;体长10厘米以上时,主要食物有螺蛳、小虾、小鱼、摇蚊幼虫、蜉蝣目幼虫、鞘翅目幼虫、昆虫卵、绿色水蜘蛛、苦菜叶、马来眼子菜叶、聚草叶、植物须根和腐屑、鱼鳞、泥沙及其他鱼类产在水生植物和石块上的卵等。

繁殖:黄颡鱼在南方4~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是产卵较晚的鱼类之一。要求水温在20~30℃。产卵活动于夜间进行,当天气由晴转为阴雨即可产卵。黄颡鱼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后代的习性。产卵时,亲鱼选择具有水草的沙泥质的浅滩,水深8~1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摇动。建造鱼巢有几个在一起的,也有几十个成群的,相隔不远形成穴群。每个穴径约为15厘米,深为10厘米,产卵受精于穴内。雄鱼于穴口保护鱼卵孵化。当其它鱼接近穴口时,雄鱼猛扑向入侵者,驱逐入侵之鱼。并经常用巨大的胸鳍拨动,使穴中水流通,利用水流辅助卵孵化。它们守护到仔鱼能自行游动为止(7~8天)。此期间雄鱼几乎不摄食,雌鱼产完卵后离巢觅食。

分布:黄颡鱼广泛分布于我国淡水水域,是我国江河、湖泊中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在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各干、支流水系的区域中均有分布外,在亚洲地区的东、南部如朝鲜、日本和印度也有分布。在我国长江干流和支流附属水体分布4个种,黄河、黑龙江、珠江水系流域有2~3个种的分布,并形成自然种群。

◎知识点

瓦氏黄颡鱼

黄颡鱼的种类较多,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

瓦氏黄颡鱼主要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与长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有分布,可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喜栖息于江河缓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体,底栖生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极受消费者欢迎。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大的多,最大个体可达1千克以上。

◎延伸阅读(www.xing528.com)

琴鱼

在安徽省泾县的山溪里,有一种小巧玲珑的鱼叫琴鱼。每年清明节前后,当地人都喜欢捕琴鱼制成“茶”喝。据悉,这种奇特的鱼茶味道醇和,茶香浓郁,沁人心脾。更有趣的是,杯中的琴鱼千姿百态,样子十分乖巧,令人赏心悦目。

※黄颡鱼

习性: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水温25~28℃。多栖息于江河缓流区的石砾底质的水域或湖泊静水环境中,营底栖生活,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强,秋、冬季低温期多在水深的河流、湖穴、岩洞、石缝中越冬,活动范围较小,不易捕捞。仲春开始离开越冬场所,到附近的乱石浅滩、近岸活动摄食。白天主要在水较深的乱石或卵石间栖息活动,夜间游至浅水域的乱石间摄食,黎明时常可见慌忙找寻石洞、缝穴隐蔽的黄颡鱼。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带觅食。黄颡鱼喜欢集群和在弱光条件下摄食和活动。

黄颡鱼是以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随着个体大小的不同,黄颡鱼的食性有着显著差异。鱼卵孵化出膜第四至第五天开始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以及人工投喂的蛋黄之类的饲料;体长5~8厘米时,主要的食物是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水丝蚓及人工配制混合饲料(鱼浆与植物性饲料混合剂)等;体长10厘米以上时,主要食物有螺蛳、小虾、小鱼、摇蚊幼虫、蜉蝣目幼虫、鞘翅目幼虫、昆虫卵、绿色水蜘蛛、苦菜叶、马来眼子菜叶、聚草叶、植物须根和腐屑、鱼鳞、泥沙及其他鱼类产在水生植物和石块上的卵等。

繁殖:黄颡鱼在南方4~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是产卵较晚的鱼类之一。要求水温在20~30℃。产卵活动于夜间进行,当天气由晴转为阴雨即可产卵。黄颡鱼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后代的习性。产卵时,亲鱼选择具有水草的沙泥质的浅滩,水深8~1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摇动。建造鱼巢有几个在一起的,也有几十个成群的,相隔不远形成穴群。每个穴径约为15厘米,深为10厘米,产卵受精于穴内。雄鱼于穴口保护鱼卵孵化。当其它鱼接近穴口时,雄鱼猛扑向入侵者,驱逐入侵之鱼。并经常用巨大的胸鳍拨动,使穴中水流通,利用水流辅助卵孵化。它们守护到仔鱼能自行游动为止(7~8天)。此期间雄鱼几乎不摄食,雌鱼产完卵后离巢觅食。

分布:黄颡鱼广泛分布于我国淡水水域,是我国江河、湖泊中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在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各干、支流水系的区域中均有分布外,在亚洲地区的东、南部如朝鲜、日本和印度也有分布。在我国长江干流和支流附属水体分布4个种,黄河、黑龙江、珠江水系流域有2~3个种的分布,并形成自然种群。

◎知识点

瓦氏黄颡鱼

黄颡鱼的种类较多,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

瓦氏黄颡鱼主要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与长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有分布,可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喜栖息于江河缓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体,底栖生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极受消费者欢迎。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大的多,最大个体可达1千克以上。

◎延伸阅读

琴鱼

在安徽省泾县的山溪里,有一种小巧玲珑的鱼叫琴鱼。每年清明节前后,当地人都喜欢捕琴鱼制成“茶”喝。据悉,这种奇特的鱼茶味道醇和,茶香浓郁,沁人心脾。更有趣的是,杯中的琴鱼千姿百态,样子十分乖巧,令人赏心悦目。

※琴鱼

琴鱼自古有名,县志上便记下了宋代梅尧臣的诗句;“古有琴高者,跨鲤上青天,小鳞随水至,三月满江船……”这也说明了北宋时琴鱼的名贵、产量之可观。梅尧臣的好友欧阳修,对琴鱼也十分喜爱。他在诗中说:“琴高一去不复见,神仙虽有亦何为。溪鳞佳味自可爱,何必虚名务好奇。”真是把琴鱼看得比神仙还可贵。如今,每年都有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琴溪,把盏品尝“溪鳞佳味”。

琴鱼有黄黑两色,以黄色为佳,捕捞后精工细作为干鱼,使其尾顺鳍张。经过加工制作的琴鱼,鲜美酥脆,富有营养,人们一面喝茶,一面品尝,其乐无穷。

※琴鱼

琴鱼自古有名,县志上便记下了宋代梅尧臣的诗句;“古有琴高者,跨鲤上青天,小鳞随水至,三月满江船……”这也说明了北宋时琴鱼的名贵、产量之可观。梅尧臣的好友欧阳修,对琴鱼也十分喜爱。他在诗中说:“琴高一去不复见,神仙虽有亦何为。溪鳞佳味自可爱,何必虚名务好奇。”真是把琴鱼看得比神仙还可贵。如今,每年都有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琴溪,把盏品尝“溪鳞佳味”。

琴鱼有黄黑两色,以黄色为佳,捕捞后精工细作为干鱼,使其尾顺鳍张。经过加工制作的琴鱼,鲜美酥脆,富有营养,人们一面喝茶,一面品尝,其乐无穷。

※琴鱼

琴鱼自古有名,县志上便记下了宋代梅尧臣的诗句;“古有琴高者,跨鲤上青天,小鳞随水至,三月满江船……”这也说明了北宋时琴鱼的名贵、产量之可观。梅尧臣的好友欧阳修,对琴鱼也十分喜爱。他在诗中说:“琴高一去不复见,神仙虽有亦何为。溪鳞佳味自可爱,何必虚名务好奇。”真是把琴鱼看得比神仙还可贵。如今,每年都有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琴溪,把盏品尝“溪鳞佳味”。

琴鱼有黄黑两色,以黄色为佳,捕捞后精工细作为干鱼,使其尾顺鳍张。经过加工制作的琴鱼,鲜美酥脆,富有营养,人们一面喝茶,一面品尝,其乐无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