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的管理伦理观
1.欧美的管理伦理观
研究欧美经济组织,他们的管理伦理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
(1)功利主义倾向(Utilitarianism)。管理者的决策仅仅是以经营业绩作为导向,即企业经营决策只重视结果、企业的盈利性和股东权益的增加等。根据这一观点,企业决定裁员20%是正确的,因为它既可以确保企业赢利和股东的利益,又能够增加另外80%员工的工资收入和工作的稳定性。
(2)权利主义倾向(Rights View of Ethics)。管理者的决策必须适当地强调经营决策的过程,尊重和保护组织成员的基本权利,包括个人的隐私、意愿和言论自由等。
(3)公平倾向(Theory of Justice)。管理者的决策必须强调和满足基本的行业规则,强调和促进管理行为的公正及公平性。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实现“依靠制度管理”的经营机制,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平等地完成自己分内应做的工作并获取与之相应的报酬,换而言之,就是在企业内部实现机会平等,鼓励创新。
(4)社会一体化倾向(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管理者的决策应该把“我们现在如何做”和“我们应该如何做”结合为一体,使企业的行为满足两个基本契约,即社会契约(做企业的基本行为准则)和特定契约(可以被认同接受的行为方式)。这种观点积极主张企业经营决策必须实现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大量的研究表明,许多企业的管理行为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但是,尽管他们经营管理行为具有明显的利润动机,但是基本上已经被主流社会所认可。
2.我国的管理伦理观
我国经济组织的管理伦理,值得深入探讨和总结。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凝练而成的本土化商业伦理,又经过当今时代洗礼,其中不少宝贵的观点,非常厚重。
(1)厚德载物,以德为贵。企业有德则兴,失德则衰。有德,有凤来仪。有德,“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厚德之意,培育根基。根基深,枝繁叶茂,根基浅,风雨飘摇。
(2)惠及民生,回报社会。利,取之于民,利,报之于民。怀感恩之心,视顾客为衣食父母。社会受灾,群众有难,当割利取义。国富民强则实业兴,企业商业之元气源于国力民力,企业贪图暴利则国力损民力伤。
(3)以人为本,尊重知识。资本与员工,互惠互利。人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企业尊重员工,善待之、友爱之、激励之,则“家和万事兴”。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尊重才干,生产、经营、管理才会创新并充满活力。
(4)重德守信,利不苟取。视信誉为生命,质量价格童叟无欺。决不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以守法纳税为荣,以赖账失信为耻。实事求是介绍产品,无夸大妄诞溢美之词。依法财务核算,盈亏务求其真。
(5)天人合一,以和为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善于把握商机,不等于囤积居奇,投机取巧。和为贵也非无原则退让,回击竞争对手,点到为止。善待盟友,取得成就,不骄不躁,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除上述观点,还有许多值得我们采撷挖掘的管理伦理。在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形成良好风气的今天,我们应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伦理,使之更好更多地打造出世界一流的企业团队。
(二)影响与制约企业管理者道德选择的基本要素
管理者选择道德行为舍弃不道德行为,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决策过程如图4-6所示:
图4-6 管理者道德决策的过程
1.管理者的道德人格水平
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每一个员工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道德修养水平,这是企业文化和经营道德水平高低的基础。道德人格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即道德意识和道德认知。道德意识是一个人关于善恶、是非、好坏、美丑等基本的心理倾向。道德意识强的人,通常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念,能够在一般意义上履行社会职责和遵循企业经营规则;道德意识薄弱的人,他们的行为常常具有程度不同的反社会性,而且还会影响或破坏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道德认知是在道德意识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与交往及其个人的道德实践逐步形成的道德自律、道德自觉和道德习惯。道德认知水平高的人,其对企业有较高的忠诚度,对本职工作有强烈的敬业意识,对社会具有真正的责任感,而且这些行为完全出于个人自觉和习惯。一个企业的领导集体,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如果他们具有好的人品和人格魅力,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有可能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社会影响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格就是生产力。
2.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因素
在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中,对职位与岗位、权利与义务、经营与服务等结构要素通常都制定了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具体的操作要求。与异常复杂的企业经营活动相比,企业正式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不可能具体到每个业务或细节,管理者必须面对和处理大量含糊不清或两难选择的问题。例如,企业的业绩评估体系如果过分地强调每个部门和个人的经营结果,强调经营目标与个人利益挂钩,相对而言肯定淡化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要求。如果企业对员工或经理人的评价只看重结果,会发展个体利益最大化,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就会慢慢地被漠视,而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结构性矛盾。
我国从20世纪末叶开始推行的层层经济承包,如企业与总产值挂钩承包,企业与实现总利润承包,领导集团与实现总目标考核承包,企业内各岗位部门与实现责任目标考核承包,等等。由于评估体系不健全等原因,有的企业其激励作用并未收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效果。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要求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必须全面领会贯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把企业伦理道德很好地抓上去。近年来,我国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考核也提出了不以GDP论英雄,这一政策出台对各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公平合理的推动作用。
3.企业文化因素
企业文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它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理念、领导方式及其处理问题的具体做法等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企业文化中,企业对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态度与做法、对各种利益冲突的认知及解决方式的选择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道德倾向和道德选择。
4.事件本身的性质
(1)企业经营行为对当事人(或收益人)产生的后果;
(2)社会各种力量能否对经营行为本身的道德性达成一致的看法;
(3)某种经营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可能性;
(4)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的经营行为与该行为得到社会认同和谅解所需的时间跨度;
(5)经营行为本身对当事人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造成损害的程度。
5.个人特征
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因而不同的管理者往往有着明显不同的个人准则。例如:
(1)关于善恶的基本信念:是爱憎分明,还是是非不分?
(2)言行一致的程度:是说到做到,还是瞒天过海?
(3)对个人命运的基本态度:是进取抗争,还是听天由命?
(三)提高企业伦理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www.xing528.com)
提高企业伦理道德水平是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应该被轻率地理解为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或认定它是法律强迫和政府直接干预的结果,而应该把它定位于或阐释为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行为选择。企业应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不断提高经营活动中的道德水平。
1.将道德作为人才选拔和任用的标准之一
企业应从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角度,严格企业在人才招聘、任用和提拔等过程中的道德标准,并且使招聘、任用和提拔的过程成为对当事人和全体员工进行道德传播、宣传、教育的过程。
外国有个故事,一个学业优秀的青年,毕业后到处应聘到处碰壁。最后一次应聘时,他向招聘他的某企业总裁问道:“先生,请告诉我,为什么不能聘请我的原因?”总裁和蔼地告诉他:“你读书期间乘公共汽车有两次逃票的记录。公司招募员工,非常看重慎独自律的行为。”那个小伙子默默地离开了。勿以利小而不为,勿以害小而为之。我国企业招揽人才时,难道不也是注重以德取人吗?
2.制定和完善严格的企业道德准则
企业的道德准则(Code of Ethics)是关于企业全体员工必须遵循的价值准则与具体的行为规范(Code of Conduct)。它通常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方面。
(1)作为企业一名员工的基本的行为规范:
②以诚实、礼貌、公正和相互尊重的态度表达意见和看法;
③准时上下班,工作服从领导指挥安排,在工作场合不饮酒、不说脏话;
④工作期间穿公司统一的制服或职业服装。
(2)合法经营且不损害公司利益:
①企业一切经营活动应严格依法办事;
②不从事和收受商业性的贿赂;
③任何人不得从事盈利性的兼职工作,不得利用公司的财产为自己牟取利益;
④企业应严格遵守行业协会的自律守则,并自觉接受其监督与指导;
⑥企业全体员工不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
⑦企业的一切经营决策必须实行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不能局限于狭隘的专业观点和人际间的感情纠葛等。
(3)对消费者和客户要高度负责,提供诚实服务:
①在企业营业推广和广告宣传过程中,准确地说明产品的特征、规格、用途及适用方法等;
②最大限度地履行企业应尽的义务,向用户和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
③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应尽最大可能确保经营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
这里,又有一个小故事。中国某赴日企业考察小组,在东京乘公交车,看见一位肚子鼓鼓的孕妇给一名中年妇女让座,好奇地问孕妇为什么这样做:“你是可以坐着乘车呀。”孕妇说:“这位女士是我们的老顾客,顾客是上帝,我当然要让坐给上帝呀。”我们培育企业伦理道德时,不应忽视培育员工为顾客贴心服务的精神,不许店大欺主,不许冷面凌人。
(4)企业管理者要身体力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在经营道德问题和履行社会责任问题方面身体力行,要直接参与并组织实施。没有高层管理者的以身作则、具体部署与大力支持,经营道德水准的提高和社会责任的履行都可能流产。从经济的角度看,企业经营的道德问题并没有严格的社会衡量标准,也很难进行具体的定量分析,而且企业往往要付出一定的费用,因此,高层管理者能否把社会利益和道德自律提高到相应的地位,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经营策略、经营方针和健全的自我保障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不仅如此,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基本走向和基调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上之所好,下必有其焉,他们所做的一切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如果他们把个人的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把个人的好恶与情绪倾向置之于规章制度之上,甚至在奖惩和提拔过程中玩弄权术,那么整个企业经营活动就有可能陷入信誉危机。基于此,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努力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做到:
①在身体力行和以身作则的同时,以直率、开明的姿态,建立敢于承担责任、团队合作、相互信任与支持的内部文化氛围;
②对有贡献的员工和有益于公司声誉与发展的经营行为及时给予必要的肯定与奖励,从而达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
③确立明确的、公司期待的经营道德标准,并具体落实实施细则,进行检查监督;
④建立以目标经营为基础的企业内部沟通与交流机制,使个人和部门的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协调一致;
⑤建立科学合理的分权经营机制,使经营实体和经营人员享有更大的经营权限,努力克服管理上的官僚主义和本本主义;
3.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机制和业绩评价体系
企业要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机制和业绩评价体系,以确保目标的设定与实施具有更强的现实性,业绩的评估更加具有综合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目标管理,它具有双重含义,既明确了每个人的经营指标,又建立了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这无疑是管理手段的一大进步。但是,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企业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设定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否则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就会陷入被动和盲目的境地。与此同时,企业业绩评价不能只看结果,应该是在结果评定的基础上,对实现目标的过程和手段进行综合评估,根据适当的比例对结果和手段进行对比评价。对违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和牺牲社会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决不姑息迁就。
4.设立相应机构
企业应设置常设或非常设的有关经营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议事组织或管理监督协调机构,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道德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机制,把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具体的人,培养经营者和管理者的道德意识、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贯彻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
①企业应授权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等有关部门负责对道德和社会问题进行统一协调、政策制定和评估监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保障体系。
②指定一名公司的副总裁直接负责公司的道德与社会事务,协调企业与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利益关系。这个职位可以是兼职或专职的、他直接安排和规划项目,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公司经营方针中有关经营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具体条款。
③企业可以从经营收益中提出一定比例的款项,作为处理道德与社会事务的专项基金。这部分基金必须委托给专业机构统一经营管理,保证其增值,并防止挪用、占用、滥用。
④企业应经常性地或定期地开展有关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座谈会、研讨会,提高员工的自律意识、道德与社会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舆论监督氛围。企业员工,不论职位高低,其社会行为折射着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社会倾向,代表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企业必须从战略和发展的高度,重视员工的社会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培养。如企业可以结合具体的违规行为和玩忽职守、弄虚作假的事例对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教育、感化,明确什么是企业倡导的,什么是企业反对的。对造成严重经济后果和社会影响的不良行为及其做法要坚决给予处分。一是企业应积极地争取各种专业或中介机构的支持与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和社会影响力。二是企业应对经营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实际状况进行定期的审计,作出阶段性结论,拟定新的目标与计划,并提出对有关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案,报董事会审议批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