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需要投入相当多的资源,管理成果难以用专利方式进行保护。企业受到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压力,这些压力又转移到企业的管理者身上,并迫使他们考虑如何进行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产品和技术创新尚可保护,其成果在一段时间内可由企业独享。管理则不然,投入可能很大,收益虽然对自己而言是大的,但容易被人“搭便车”;而且管理有时涉及整个企业,可能一时会影响企业原来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流程,使产出下降,从而导致高层管理者下不了决心。
只有管理主体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够有效组织所需投入的资源,能够在改变原来的管理程式,推进新的管理方式之时,使企业这部机器或局部部门依然能够有序地运转,才能使管理行为容易得到批准,才能使即便管理的某个新方案实践失败也不造成过大的损失,进而有可能进行新的尝试。换句话说,管理主体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能力,就会使管理过程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成功的可能性要大打折扣。
组织协调能力,首先,表现在管理主体能否在管理实施的一群人中培养出一种团队精神,即齐心协力不计名利报酬、积极主动争取成功的精神。团队精神在管理的过程中有其特殊的效用,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是闻名于世的,这也就造成了日本的员工齐心协力视厂如家的习惯。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积极肯干,提出各种改进企业管理的提案和建议,其中就含有许多管理的创意。新制度经济学已经证明,在没有团队精神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搭便车”行为,从而导致合作的崩溃。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成功需要一群人的配合与投入,因而没有团队精神不行。这种团队精神的内涵又与管理主体所进行的管理创新要求有关,因为不同类型的管理对参加者的要求是不同的。(www.xing528.com)
其次,表现为能够有效地根据管理过程各阶段不同资源配置的要求,组织不同资源并让其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常地运作。这是管理主体应有的能力,因为管理主体如果不了解创新过程各阶段的资源配置要求,就无法组织合适的资源投入创新过程,因而创新的成功也就非常渺茫。许多有创意的人由于没有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最终无法成为管理主体,当然也有许多人虽没有创意却具备组织协调能力而成了管理的实施者。组织协调能力还表现在能强化个体与整体的协调与反馈上。个体的特点是具有“分散性”,但这种具有分散性的个体必须与整体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整体的能力,从而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