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力障碍儿童绘画技能指导-造型·表现领域结果

智力障碍儿童绘画技能指导-造型·表现领域结果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型·表现”被定义为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的造型能力。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造型·表现”领域确定了3个分目标。(这里,培智学校课程标准改为“尝试使用适合的绘画与手工材料进行涂画和制作,初步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这里培智学校课程标准改为“参与造型活动,体验活动过程的乐趣,调整情绪和行为”。

智力障碍儿童绘画技能指导-造型·表现领域结果

“造型·表现”被定义为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的造型能力。这是美术课程中涵盖面最广、分量最重的部分,也是其他三个领域的基础、核心部分。在培智教育中,这一点应该是共通的。没有造型基础,艺术教育就是无米之炊。但是,造型应该有个什么样的标准,却是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的。当今中国依然以学院派的艺术风格为最高标准,这是极不利于孩子艺术教育的大环境。如果以应试教育的手段来进行艺术教育,会阻碍艺术教育的发展。之所以推崇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要求教师们以学生的发展现状作为教育的根基。

在智力年龄为6岁前,孩子的概括能力刚开始发展,不宜过早地强调相对比较抽象的造型能力的培养。比如,简笔画就是一种经过抽象加工后的形象,为了适合孩子学习,教师会选择一些非常简单的简笔画造型教给孩子,这种形象本质上是一种现代象形文字。结果,孩子开始使用这种“文字”进行“绘画”,不再去注意事物的不同动态和各种丰富的细节。实际上,到了6岁以后,孩子进入小学,接受正规的教育,概括能力才得到快速提高,造型能力方面的要求才随之提上日程。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造型·表现”领域确定了3个分目标。这里,我们将这3个目标与培智学校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对照分析。

第一,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这里,培智学校课程标准将最后一句改为“提高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第二,通过对各种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这里,培智学校课程标准改为“尝试使用适合的绘画与手工材料进行涂画和制作,初步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这里培智学校课程标准改为“参与造型活动,体验活动过程的乐趣,调整情绪和行为”。)

这些目标,第一部分涉及的是艺术语言的学习与运用;第二部分涉及的是运用媒材发展技巧的能力;第三部分涉及的是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教师来说,这些目标都可以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段实现。

(1)通过各种方法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可以训练他们的感知能力。在应用各种形式原理方面,他们对对比、重复、变化、对称较为容易理解,对均衡、节奏、统一则很难理解。但是这并不影响在画面上可能会不自觉地出现这些因素,特别是在教师辅导的情况下。教学可以增进孩子的想象力,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没有多大意义,甚至有害。因为他们思维的惰性和智力的限制,创新失败会大大多于成功,这反而会使他们的自信、自尊反复受到打击。

(2)智力障碍学生可以通过对各种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但是内容可以简单一点。例如,涂鸦也是一种探索的过程,而且是最早期的探索活动,对孩子未来的思维有着方向性的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善于提供各种材料,并带领、指导学生进行涂鸦活动,而不是指责孩子画得不像,结果导致孩子退缩、胆怯、不自信,学生会因为教师看不到他们的进步而缺乏成就感

(3)智力障碍孩子可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在教师持续的鼓励下,经过努力,多次获得成功后,可以达到“敢于创新与表现”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至于能否持久,与孩子的智力水平关系很大,特别是智力较低的孩子,能否具有较为持久的兴趣,还需要实践进行验证。

案例

图3-1 需要进行感知运动训练的学生

图3-1的女生年龄6岁,智商30,由此可以算出,她的智商仅相当于1.8岁的正常孩子。实际表现也与此接近:她面孔看上去除了有点呆滞外,并没其他问题,显得很正常,且时常挂着微笑。她基本上没有语言,小便不能控制,上课时不听教师的指令,不参与游戏,更不参与教学,大多数时候呆坐在座位上,偶尔起来游走,知道教师叫她的名字。美术课上,她拿到油画棒、橡胶泥就会往嘴巴里送,课外甚至会抓泥土、树叶吃。教师用手轻触她的嘴角,她马上就会转动嘴巴寻找,明显处于口腔敏感期。对照正常孩子1.8岁的表现,可以看出,她只在外在的生理方面超过了1.8岁的正常孩子,但在语言、认知、精细动作、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则多有不及。对于她的教育,必须从知觉-动作训练开始,而不能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对她的教育应该就像对不到2岁的婴幼儿那样,以面对面的个别化训练才能有效。如果用班级教学的方法去教育她,可能不会有多少成效。因为2岁的孩子喜欢面孔交流和身体交流,语言交流的能力还很差。如果教师不能看到她实际年龄下面的真实智力年龄,很容易高估她的能力,对她要求过高,结果由于她无法完成任何要求而感到束手无策。

感知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感觉、认知,这是认识世界的必由之路。智力障碍孩子由于生理原因,感知觉发展比正常孩子要晚,或者发展有缺陷,就需要针对此方面进行训练、培养。训练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触摸、撕贴、揉捏、扔、捡、嗅、听等不同手法刺激相应的感官,这种刺激手法不单单适用于熟悉媒材,也适用于学生认识的各种对象。

对各种媒材进行充分感知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内容进行反复训练,不断强化,以达到充分熟悉媒材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在大脑中建立关于媒材的重量、质地、色彩、冷暖的神经元链接,并构成一个整体模块,当一提到这种媒材的名称时,学生的脑海里会马上浮现出与它有关的各种细节。(www.xing528.com)

与正常孩子不同的是,智力障碍孩子在一段时期内,应该只熟悉、掌握少数几种媒材,在此基础上再缓慢地进行扩充。否则,刚建立起的概念马上又像积木一样被打散,用于构建新的概念去了。因此他们很难在短期内掌控多种媒材,多种媒材会给他们的学习、创作带来困难。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领域中新的媒材不断涌现,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通过广泛的交流,不断开发、挖掘出适合智力障碍学生的媒材。同一年龄,以前只能选用三四种媒材,将来可能会变成可以选用数十种媒材。这个方面教师应该稳扎稳打,在熟悉少数媒材使用的基础上,努力开发新的媒材,形成新的艺术形式,提高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智力障碍孩子来说也不例外。他们对适合他们能力的新颖材料,同样会充满兴趣,努力掌握。

相对正常孩子来说,智力障碍孩子掌控媒材的能力显得十分有限,因此,需要在媒材方面给出一些基本的选项,这些媒材选项需要遵守安全、相对比较容易掌控、适合智力障碍孩子操作的原则。比如油画棒、水彩笔毛笔、各种纸张、积木、黏土、橡胶泥等,通过画、涂、撕、贴、捏、拼、搭、印、吹等手法,完成简单而有趣味的造型。在教师的帮助和辅导下,有时也会完成较为复杂的作品。多种媒材的使用,其目的在于进行灵活的创造性活动,但是对智力障碍孩子来说,要达成这一目标可能较为困难,所以,只能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在艺术上,少量的媒材更适合表达丰富微妙的情感。从表达情感的实用角度来说,多种媒材的使用并非最佳选择。

图3-2中列举了常用的油画棒、水彩笔、水粉丙烯国画颜料、油性笔、立体勾线笔、墨汁等常用材料。除图中所列外,还有吹塑纸、牛皮纸、皱纹纸、无纺布、毛笔、油画笔、炫彩笔等,加上各种可以二次利用的物品,媒材的选择天地十分广阔,需要教师不断挖掘,这样也会给教师本人带来启发。

图3-2 美术材料

观点

技巧很重要,为什么又有些成功的教师说艺术教育不需要技巧?

从事艺术创作,技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技巧,艺术创作就成了碰运气。但是,为什么又会有人提出不要技巧的观点?

其实,在“造型·表现”领域,技巧是相对造型来说的,不要技巧是相对表现来说的。造型需要技巧很容易理解,表现不需要技巧不容易理解。在孩子进行艺术表现的时候,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往往采取“不择手段”的做法,不在乎形象的准确,不在乎媒材的本来用途,直抒胸臆,他们的作品往往因此而十分生动,保持了艺术创作率真的情感冲击力,而这也是艺术作品最珍贵的特性之一,是艺术大师们终生追求的目标之一。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确定自己的这一教学内容是造型还是表现,如果是造型,就要重视造型的技巧;如果是表现,就不需要强调技巧,而更强调随心所欲表现自己的主题。解决了这个问题,要不要技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观点

如何看待学生的作品

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忍受不了孩子画面的“混乱”,宁可让孩子规规矩矩地描线、填色,保持画面的工整清洁,试图做到一丝不苟。似乎这才是成功的画,还利于智力障碍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这样一来,在艺术方面,孩子就无法发展自己的艺术思维,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越画越拘谨,越来越不敢画,很快教师就会觉得教无可教,因为学生很难达到他的要求。在个人的身心发展方面,则不利于孩子的自我认识的发展,使其失去了积极认知、感觉统合、手眼协调等方面的更有趣味的训练机会。

其实,孩子画画具有很强的游戏性质,智力障碍孩子同样如此,不给他们游戏的权利,不给他们涂鸦的机会,就像一棵树,不给它长茎长叶就要它开花一样。感知、动作是智力障碍孩子智力发展的根,涂鸦是他们的茎,游戏则是他们的叶。要想开花结果,没有这些前提条件是不可能的。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将逐渐学会遵守各种规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看学生的画,不能只看他们的画面结果,更需要客观地去看他们画画的过程,看他们为什么这样画,看画画时的情感表现,看他们画画时所遇到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艺术创作,美术教育才有更深刻的内涵。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重过程的原因。

这是需要教师们尽快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正确看待智力障碍孩子们的作品,才能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寻找办法完成作品,获得成功的喜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