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研究应该从课程标准开始。由于我国的智力障碍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经过多年的发展,很难制定出如普通中小学那样的统一的课程标准,国家的培智学校美术课程标准直到2016年才颁布,之前只是在1991年颁布过《智力障碍学校美术教学大纲》的征求意见稿。还有一个《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教学目标体系暂时代替课程标准,类似于以前的教学大纲,只不过形式上变成了分领域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并更为具体化。作为一种探索,这是非常可贵的;作为一种大纲,它提供了一个过于具体的框架;但作为一种教学计划,它又过于简略,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精力去理解、应用;如果仅把它当作一种参考,那就失去了其作为课程标准的价值。
建构国家课程标准会存在以下几点值得考虑的问题:第一,我国培智教育比较复杂,特别是在经济、交通都不发达的地区。由于教育较为落后,自理能力较差的中重度学生很难入学,培智学校里轻、中度智力障碍学生较多,这些学生的能力更接近正常儿童,国家课程标准就显得比较简单,那些轻度学生就会面临“吃不饱”的状况;而在发达地区,教育比较先进,经济状况较好,那些自理能力较差的中重度学生可以有人陪同到学校参加训练、康复,轻度的学生大多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所以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以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为主,这些学生则面临“吃不了”的状况。第二,智力障碍学生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有普通学生作为对照,没有普通学生的对照,我们就不能明白智力障碍学生具体特殊在什么地方,也就无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际上,智力障碍学生与普通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必须发现、利用这些联系,打通智力障碍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阻碍,找到让智力障碍学生融合到普通教育中的道路。第三,近年来普通教育改革由于规模效应,发展极快,很多先进的思想、理念、措施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中。这些先进的思想、理念、措施可以供培智教育借鉴吸收,促进其发展,然后进一步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入智力障碍学生的教学目标。如果不理会普通教育的改革成果,智力障碍学生就会越来越特殊,最终成为孤立于普通教育之外的群体,更加难以融入社会中。第四,这也是大特教的需要。“每一个个体都有特殊的需求”的理念对我国当前的国情来说,虽然比较超前,但是,特殊教育教师如果能够把智力障碍学生放到普通学生的背景下,熟练地应用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深入地剖析他们,将会发现,了解正常学生的发展过程会有助于我们对特殊学生的认识,而对特殊学生各种障碍的了解也可以加深我们对普通学生的认识。最终,这二者会合二为一,教师看到每一位学生都是“特殊”的,看到每一位学生都有特殊的需求,从而走向因材施教的大特教的境界。
2016年年底,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其中包括了绘画与手工部分。从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可以看出这个课程标准几乎脱胎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深受普通教育的影响。这个课程标准引起诸多质疑,人们普遍认为培智学校不应该向普通教育看齐。国家课程标准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我国落后地区的培智学校、随班就读学校中招收的学生以轻度智力障碍学生为主,这些智力障碍学生的智力年龄接近于6~9岁的普通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普通小学《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是实用的。2016年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考虑到了向普通小学借鉴研究成果,却没有考虑到还应该向幼儿园借鉴研究成果,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条件的改善,智力年龄在3~6岁阶段的智力障碍孩子也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培智学校,甚至有的孩子智力年龄在3岁以下。对智力年龄在3岁以下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是发达地区培智学校面对的现实。新课标引起诸多质疑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没能兼顾到这一部分学生。
现在,发达地区的培智学校招收到越来越多的自闭症患儿。据研究,自闭症的产生与遗传有关系。另据研究认为,自闭症的产生与幼儿在3岁左右大脑神经元突触修剪异常有关。实际上,导致智力障碍的病理性因素一般都出现在婴幼儿时期,其导致孩子大脑的某些部分可能一直停留在婴幼儿时期。所以,培智教育的课程标准应该考虑向0~6岁正常儿童的研究借鉴成果和经验。
本书先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参照进行对比,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智力障碍美术课程标准的讨论。
首先,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艺术部分按“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两个维度、领域设定了如下要求: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这个目标对智力障碍孩子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大多数智力障碍孩子由于大脑发育的缺陷、某些功能的短板,不能正常发展,但并非所有功能都不能发展,更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对美的追求,没有对美的高级的心理需求。他们需要更多的体验与感受,他们同样能够表现与创造,这样的目标对智力障碍孩子来说是切合实际的。特别是很多智力障碍孩子的智力年龄恰恰就在3~6岁。
其次,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领域设定总目标如下: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智力障碍学生由于大脑的病理,出现了一系列不同于普通学生的特点。第一,智力年龄与生理年龄不同步,有的生理年龄正常,但智力年龄远远偏低;有的生理年龄落后于实际年龄,智力年龄也同样落后于实际年龄,但落后的程度各不相同。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年龄也跟着出现偏差,在美术方面表现为其所处绘画发展阶段落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学生。第二是病理原因导致行为异常,干扰了教师对其智力年龄和绘画发展阶段的判断以及相应的教学。第三是社会、家庭歧视等压力,导致智力障碍孩子心理、行为出现偏差,也会给教学带来困扰。第四,智力年龄在6岁以上的智力障碍学生,由于其生理年龄比较大,肌肉的力量比较有力,远远超过了相同智力年龄的普通学生,加上其社会经验比较丰富,艺术创作能力会显得更高一点,可以尝试着向这个目标靠近。
一方面,由于培智学校内学生的这些特殊性,他们无法完整地达成针对普通学生设定的教学总目标;另一方面,又由于美术学科开放性的特点,从低幼儿到耄耋老翁都能进行创造性、自发性的艺术活动。所以,绝大多数智力障碍学生都能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从事培智教育的教师应该能够准确地分析学生的发展状况,设计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
下面参照普通学生的总目标设定了智力障碍学生美术学习的总目标: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独立或在教师的辅助下参与美术活动,刺激、发展、完善各感觉器官,提高观察能力、模仿能力、理解能力,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游戏,装饰、美化生活,获得丰富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产生对美术的兴趣,形成简单的美术素养。利用艺术创作、欣赏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促进智力障碍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2016年版的国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总目标的规定是:通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的学习,提高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初步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和表现美,发展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学会调整情绪和行为,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www.xing528.com)
对照国家的目标可知,上文的目标实际上是国家目标的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且有利于后面的进一步分析。
这里,本书选择了“以学科目标整合功能目标,或者相反,以功能目标整合学科目标,设计适合该学生的个别化目标”的方法,视学生智力程度的不同进行选择。程度高的同学以学科目标整合功能目标,而程度低的则以功能目标整合学科目标。
由于智力障碍孩子具有各种功能缺陷,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或补偿其缺陷,或发展其某种具体能力的功能性目标。但是,这些功能性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通过机械的训练来实现,还要通过美术的手段将功能性目标融合在美术的学科目标中来实现。这是因为:第一,美术学科具有深厚的学科文化根基,可供选择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绘画、工艺、欣赏都可以提供大量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需要;第二,美术学科具有审美性,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也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达到训练的目的;第三,美术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由于美术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孩子们通过各种有趣的绘画、手工创造,主动学习,激活大脑皮质,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这里,本书依据国家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同时参照2016年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来对培智学校美术教学目标进行阐述、界定。那么,教学中的问题就变成了:采取哪些方式方法可以达到这些目标?达到何种程度?针对每一位智力障碍孩子的身心、病理特点,需要着重于达成哪些部分的目标?
培智学校的美术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根据智力障碍孩子的特点,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整。但是,这种调整不是对美术教育总目标的调整,而是对总目标在达成程度上的调整。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感知活动,以补偿其缺陷,促进各项机能的发展;有的孩子则需要充分利用美术在认知、体验、抒情、叙事、创造方面的优势,发展其高级思维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自食其力。
这里,我们需要对三维目标进行一个深入的探讨和理解,以利于在培智美术教学中实际应用。
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主要体现了美术的学科价值取向,犹如学科的筋骨,强调美术课程传递文化遗产的功能。在教育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在传递文化遗产方面的技术日新月异,在汲取知识技能的手段上也越来越先进,常常会产生忽视技能与知识的倾向。但是,知识技能特别是传统美术技能中浓缩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基因,对技能的取舍需要采取慎重理智的态度。然而,也不能因此忽视新技术带来的技能革新,因为这种快速的技能革新,将会给人的思维以及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改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脑的结构。这可能会走向一个更加重视技能创造的教育时代。只是这种对技能的重视并非单方面的,它是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并肩前进的。技能将会起到便于学生融入创造过程,习得方法,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主要体现了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犹如学科的血肉,强调美术课要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现在的教育思想,十分强调童年在人的一生中的独立意义。享受过程,学会方法,充分地感知与体验,自由地创造与表现,使得童年就像人的成年期一样,具有巨大的创造性和体验性。童年不再是进入成年时期的一个准备,一个过渡,它和成年期一样,是人生中具有重要价值的独立的一个部分,把儿童从一个单纯的被动学习者解放为一个主动的集学习、体验、表现、创造为一身的人。他无须等到成年期才可以从事创造活动,体验创造的自由,在童年期就可以享受由体验、表现、创造带来的快乐,并从中汲取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此同时,成年人也可以像儿童一样沉浸到学习的快乐中,享受终身学习的快乐。如能做到这一点,未来人类就可把童年到老年的学习、体验与表现、创造活动融在一起,并组成一个连续完整的生命过程。我认为,强调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主要体现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犹如学科的灵魂。这一维度强调如何让学生融入社会,学生如何看待社会、他人,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维持自己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
这三个维度分别从学科、学生、社会三个方面对美术学科进行界定,而把三者结合起来的关键则是教师与课程。美术教师针对学生开发、设计美术课程进行教学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但对培智教师来说,则早已经是眼前的迫切需要了。如何把理论化为实践,乃是广大从事智力障碍美术教育教师的一个课题,很多人为此进行了不少有效的细节探索。如,陆雅青教授从艺术治疗的角度认为艺术课程的目标有三项:第一,学生发展并敏锐其知觉,以便能以美感的形式来经验这个世界;第二,学生能将其意念、想象和情感转化成众人所熟悉的形式;第三,学生能认识艺术品和其所在之文化的关系。这三个目标看起来,在操作性上更具体一点。
这三项中,第一种可以归纳到“过程与方法”维度,第二项可以归纳到“知识与技能”维度,第三项可以归纳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因为智力障碍孩子在智力年龄和绘画发展阶段上多半处于学龄前期,各自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障碍,故可以适当参考并采取这种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目标。至于适当到什么程度,由于培智美术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故而须由教师们进行实践与探讨。
深入下去,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下对美术教学的四大领域的具体的分目标做了规定,在后面会分别对各个目标进行叙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