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的表现对象是沿着“皮肤、自我”—“家庭、亲人”—“环境、团体”—“自然、社会”的线路发展的。儿童的绘画发展呈现出一个阶梯,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这些特点相互关联,由低级向高级,由独立向相互依存逐步进化。这种发展变化是以孩子的生理发展为基础的。孩子的生理,特别是神经发育,最先是各个部分独立、线性发展的,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比较少。随着发展的持续,各部分神经组织之间开始出现连接,这种连接向着网状的、多层次的方向发展。每增加一个层次,孩子的思维就会出现一个飞跃,也就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交流、反射活动进一步复杂化,孩子身上表现为出现新的行为、心理特征,这种行为、心理出现的初期,表现很不稳定,随着各神经组织之间相互调节、适应,行为、心理逐渐平稳。这情形就像各台电脑不断进行硬件升级,到了一定的时候组建起了小片区的互联网,之后小片区之间发生连接,然后出现大片区的互联网,每一次互联网的扩大就是一次处理信息能力的飞跃。孩子就在这种不断扩大的神经组织的连接中,不断出现阶段性成长,呈现出和以往不同的行为心理特征。现在的创造性研究也表明,扩大交流对人的创造性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身体内部的这种神经组织间的发展连接也可以看作交流范围的扩大。对于人的社会化过程,我们可以设想成个人的神经不断成长,不但连接自己身上的各个器官,而且会通过眼、耳、鼻、身诸种感觉向他人延伸,向团体、社会延伸,形成更广泛的神经组织。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枢神经对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的控制力不断增强,从头部由上到下,从中枢神经到周围神经,从身体向四肢,从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一步步扩展。
智力障碍孩子就是在这一神经发展的过程中,某一中枢机能出现障碍,导致该神经机能控制的行为、心理无法正常发展。他们或者是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缓慢发展,或者彻底丧失该机能。
表1-1分别从生理与心理入手,从神经发育对肌肉的控制、意识发展对自我与外界的认识两方面进行了梳理,展现了神经、意识连续发展的过程。每个人的发展过程虽然参差不齐,但不会出现跨越。前面的机能没有得到发展,后面的就没法发展;前面的发展得不充分,后面的也就相应地无法得以充分发展。智力障碍学生需要补偿,就是需要补偿以前没有发展或没有充分发展的机能,或者进行替代性补偿,用其他机能来代替有缺陷的机能。(www.xing528.com)
罗恩菲尔德的理论在西方影响很大,现在也传到我国,他的理论主张任由儿童自我发展,不主张教师人为干涉,依据他的理论建立的美术教学体系比较松散随意,使艺术成为一种个人发展历程中的副产品,后来美国教育家艾斯纳对他的思想进行了矫正,强调了学科和教师的作用。我国的教育传统更强调教师的作用。这并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教育侧重的中心不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同造成的。如我国的传统课程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我国现代从苏联引进的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而西方的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近来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的发展为发展心理学注入了新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为皮亚杰理论提供了生理学方面的支持,我们应该吸取各种理论中的合理部分为我所用,让我们的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做到因材施教,做生态化的课程,全面照顾到学生、学科、社会的因素。
表1-1 绘画相关的神经、意识发展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