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觉型的孩子更多地依赖触觉进行创造,一方面,他们比较喜爱进行立体塑形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在绘画时会在平面的纸上想象出立体的形状,然后依着物体的结构走向进行绘画,画画时的感觉就像用笔触摸着物体,并沿着物体的表面移动。这种能力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会被理性的视觉思维所代替,除非这种能力得到锻炼,没有被遗忘。但是,要在平面上自然而然地画出立体的形象,有赖于触觉型的思维模式。比如在纸上画一个圆柱体,然后在圆柱体上画一条从点A到点B的直线,触觉型的人会很自然地把这条直线画成弧形,而视觉型的人则需要进行逻辑推理之后才能做到。
视觉型的孩子更多地依靠视觉进行创作,作品显得更为理性。他们靠肌肉知觉、动觉、触觉和自我经验来建立与外部的联系,他们的美术作品显得更为主观,也会将自己的情绪融入画作。正常孩子的作品也表明,越小的孩子越接近触觉型,正如尤多拉·韦尔蒂所说:“小孩子就像动物一样,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认识世界。”只有随着他们的观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视觉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与运用。到了12岁以后,孩子基本掌握了视觉和触觉的技能,才开始表现出自己的倾向性。罗恩菲尔德的研究表明,12岁后,孩子的创作出现了“视觉型”和“触觉型”两种倾向。在所有人中,视觉型占47%,触觉型占23%,30%的人介于两者之间。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平面造型的地位较高,加之艺术教育的不成熟,导致视觉型的孩子占了绝大部分,以至于掌握触觉型绘画方法的人比较稀少,甚至这种方法都成了绘画技巧中的秘技。
智力障碍孩子的智力年龄大多数在6岁以下,这意味着他们很可能全是触觉型的人。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似乎没有那么简单。由于大脑的障碍,孩子们很难理解他们面对的物体的体积感,他们对客观物体的观察是表面的、印象的、感觉的,既不能把它概括为平面形象,也不能找到物体的体积结构画出立体的造型。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除了少数智商在60以上的孩子到高年级学段可以画出比较精细的作品,大多数智力障碍学生只能画出比较粗放的混合型作品。
从图1-25这幅画可以看出,学生的描绘比较精细,网、人物都是平面造型,属于视觉作品。不过,虽是视觉型的作品,但从近处的花盆大、远处的花盆小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孩子用了触觉型的思维方式。这有长期训练的因素,也有学生智力的因素。在培智学校里,这样的学生数量不多,且集中在智力情况较好的学生当中。
图1-26的作者明显是触觉型的学生,他表现的是热带鱼,造型大胆果断。虽然画面也比较精细,但是并不是出于精细刻画的目的,而是顺着对象的体积结构进行塑造。
图1-25 女(轻度智力障碍) 16岁 视觉型(www.xing528.com)
图1-26 男(中度智力障碍) 15岁 触觉型
智力障碍学生由于感知觉发展欠缺,非常需要这方面的训练,我们可以假设智力障碍学生多为触觉型的人,在教学中就需要多刺激学生,让他们通过触摸对象的结构,使其运用肌肉知觉、动觉、触觉、嗅觉等来感知对象,以促进各种机能的全面发展。
我国现在的教育比较有利于视觉型的人的发展,以应试为主,投入少、收效大,便于操作,加上班级人数过多,教师难以管控使用多种媒材进行教学,所以美术教学多以绘画为主,这是需要努力进行改变的地方。特别是智力障碍教育领域,如果不主动适应智力障碍孩子的认知特点,努力开发多种媒材的教学,训练孩子的触觉,孩子的美术教育就很难深入地开展下去。
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不少智力障碍学生绘画比较困难,兴趣容易受挫,但在用超轻黏土进行制作时,兴趣比较高,感觉超轻黏土用起来比较容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