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游仙诗与传奇结合的研究成果

游仙诗与传奇结合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4]随着传奇在中唐的兴盛,游仙诗与传奇的结合遂成为一种趋向稳固的文学存在。——《太平广记·白幽求》在游仙诗与传奇叙述的悄然结合中,从两个层面表述了仙境之生活。然而中唐以来,社会现实的改变,游仙诗与传奇的结合,让游仙诗走向了世俗生活。中唐游仙诗由此摆脱传统的崇山迷梦,开始反映现实。另一方面,游仙诗与传奇的结合对游仙诗俗化的影响深远。

游仙诗与传奇结合的研究成果

如上所述,传奇与游仙诗对于仙境主题的处理有着种种异同,但作为描述仙境最主要的两类文体,二者的相互影响在所难免。这种趋势在中晚唐尤为明显。[34]随着传奇在中唐的兴盛,游仙诗与传奇的结合遂成为一种趋向稳固的文学存在。

首先,传奇与游仙诗的融合。

传奇,作为中唐兴盛的文体,是记载与传播仙道故事最为主要的载体,而作为唐代士人抒情言志的最主要的文学表达方式诗歌,绝不会为文人所忽视。因文体特点,二者的结合之形式方面,必然是传奇中融入诗歌,这一写法的逐渐普遍,让我们在阅读仙道类传奇时,屡见诗歌缀于其中。如《太平广记·裴航》载裴航遇到樊夫人,欲与结识而投诗一首:“同为胡越犹怀想,况遇天仙隔锦屏。倘若玉京朝会去,愿随鸾鹤入青云。”而樊夫人答诗一首:“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此二诗在传奇中的作用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但以诗歌的形式,又兼仙道内容,让传奇与游仙诗自然融合。

有的游仙诗,则是作者有意识地在传奇中加入,《太平广记·柳归舜》:“有一鹦鹉即飞至曰:‘吾乃凤花台也。近有一篇,君能听乎?’ 归舜曰:‘生所好,实契所愿。’凤花台乃曰:‘吾昨过蓬莱玉楼,因有一章诗曰:露接朝阳生,海波水晶。玉楼瞰寥廓,天地相照明。此时下栖止,投迹依旧楹。顾余复何忝,日侍群仙行。’”文中借鹦鹉之口,加入一则五律游仙诗。可见游仙诗在仙境描写主题上的独到之处,已深刻地影响了一代文人。

诗歌的影响遍及各个阶层,叙事文学体裁自然也会反映出唐代的作诗热情。在传奇中,这一生活方式已上升到仙界,成为仙人们的娱乐活动

至申时,明月出矣。诸真君各为迎月诗。其一真君诗曰:‘日落烟水黯,骊珠色岂昏。寒光射万里,霜缟遍千门。’ 又一真君诗曰:‘玉魄东方开,嫦娥逐影来。洗心兼涤目,光影游春台。’又一真君诗曰:‘清波滔碧乌,天藏黯黮连。二仪不辨处,忽吐清光圆。’又一真君诗曰:‘乌沉海西岸,蟾吐天东头。’忘下句,其余诗并忘之矣。赋诗罢,一真君乃命夜戏。

——《太平广记·白幽求》

在游仙诗与传奇叙述的悄然结合中,从两个层面表述了仙境之生活。

其次,二者的结合与游仙诗的俗化趋向。

传奇的内容与形式,都有着吸收融合俗文学的痕迹。相对于诗歌而言,它更接近世俗生活。而游仙诗之列仙与咏怀之传统,更兼神性与仙化之色彩,于民众有着缥缈于云端之感。然而中唐以来,社会现实的改变,游仙诗与传奇的结合,让游仙诗走向了世俗生活。

游仙诗的俗化,其趋势出现在中唐以后,这一方面与中唐之时代背景、社会现实有着密切关系。中唐游仙诗由此摆脱传统的崇山迷梦,开始反映现实。有关此点,有学者已做详细分析[35],这里不再赘述。另一方面,游仙诗与传奇的结合对游仙诗俗化的影响深远。

传奇文体的叙事特征,难免不影响到其中的游仙诗。第一,处于故事情节之中的一环,游仙诗的叙事性质加强,抒情言志成分则相应减少,此为游仙诗与传奇结合,造成游仙诗俗化的情形之一如:

白公平生唯修上坐业,及览李公所报,乃自为诗二首,以记其事及答李浙东云:“近有人从海上回,海山深处见楼台。中有仙笼开一室,皆言此待乐天来。”[36]

此首传奇中的游仙诗就是叙事之言。第二,传奇的靠近俗文学之特征,其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情感亦不离世间民众之凡夫俗情,而少超逸、美善、自由等更具幻想的成分。位于传奇中的游仙诗,是其内容的组成部分,同一篇文学作品情感主导的一致性,使得表达现实情感的传奇之中,不会贸然出现一首抒发超凡脱俗的飞升情感之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游仙诗咏怀的仙趣,使其咏怀之情感更多地指向俗情。如:

明年至期,果使前者侍女,将书函致。翰遂开封,以青缣为纸,铅丹为字,言词清丽,情意重迭。书末有诗二首,诗曰:‘河汉虽云阔,三秋尚有期。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 又曰:‘朱阁临清汉,琼宫御紫房。佳期情在此,只是断人肠。’翰以香笺答书,意甚慊切。并有酬赠诗二首,诗曰:‘人世将天上,由来不可期。谁知一回顾,交作两相思’又曰:‘赠枕犹香泽,啼衣尚泪痕。玉颜霄汉里,空有往来魂。’自此而绝。

——《太平广记·郭翰》

此则材料是典型的凡男遇仙类仙话,唐代人仙恋爱之游仙文学已趋艳情化,此处游仙诗所表达的均为人仙相恋的相思之情。

中唐游仙诗的俗化表现之一,即是更趋艳情化,这已多为学者论述。[37]事实上,游仙诗在传奇中的艳情化与整个游仙文学的俗化是一体的。游仙诗借助于传奇之众多人仙相恋题材,将文人生活经验中的科考、恋爱或与女冠、女妓的奇特交往之情感,发之于诗,表达出来。

就仙境主题而言,从屈原之忧与游的传统游仙模式之始,到汉赋的文士之赋,以游为主轴,游中有忧愁;文史融合之赋,亦游亦忧;文哲之赋,用仙境阐发思想旨趣,[38]再到六朝仙话与游仙诗,直至唐代游仙文学,仙境主题的处理随时代与文体而变更,变更虽围绕文人心灵的隐喻形态而展开,但不同时期不同文体之差异,才使得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与立体化的文学呈现。比较这些异同,我们才多角度、多方位地发现游仙文学不衰的文学魅力所在。

唐代仙界信仰在传奇与诗歌表达中的异同固然和文体体裁特点密切相关,也与创作者的信仰理念和个性有关,但无论是差异还是相同之处,不可否认的是都带上了时代特色,尤其是二者的结合,更是唐代文体相互渗透的时代特色之反映。由分析仙界信仰在诗歌和传奇中的异同,我们可以抛砖引玉地来透视风俗文化由不同文体承载和体现的特色。此类研究应各具特色,并不由这样一个研究就可管窥全境,故而在以后的风俗文化与文体的深入研究中,这必然成为不可忽视的深入方向之一。

【注释】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8页。

[2]巫白慧:《印度哲学》,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页。

[3]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五,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64页。

[4]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六八,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20页。

[5]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6]张:《朝野佥载》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

[7]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七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

[8]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七五,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71页。

[9]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www.xing528.com)

[10]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八,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22页。

[11]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四,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15页。

[12]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七,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18页。

[1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7页。

[14]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九,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48页。

[15]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七,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4页。

[16]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八,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23页。

[17]颜进雄:《唐代游仙诗研究》,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第189页。

[18]以上诗句均见《全唐诗》卷六四一。

[19]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十六至十八,《裴谌》《柳归舜》《张老》篇,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16页,123页,115页。

[20]《李太白全集》卷二二。

[21]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五,《元柳二公》篇,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67页。

[22]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四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

[23]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六,《白幽求》篇,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5页。

[24]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一九,《柳毅》篇,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410页。

[25]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五〇,《裴航》篇,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14页。

[26]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八三,《古元之》篇,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058页。

[27]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九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

[28]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四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

[29]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四〇,中华书局1960年版。

[30]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四〇,中华书局1960年版。

[31]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四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

[32]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67页。

[33]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三,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09页。

[34]鲁华峰:《中晚唐游仙诗与传奇》,《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5]多洛肯:《中唐游仙诗的世俗化倾向》,《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6]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八,《白乐天》篇,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99页。

[37]李永平:《唐代游仙诗的世俗化及其成因》,《唐都学刊》2002年第3期。

[38]许东海:《赋家与仙境》,《汉学研究》第18卷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