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俗文化与唐代文体关系研究》中的文化意蕴背景异同

《风俗文化与唐代文体关系研究》中的文化意蕴背景异同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唐传奇在内容的接受、扩充加工与改写,艺术手法上的虚构、幻想等方面无不受到古代神话传说之影响。游仙诗,其诗歌体裁,无疑使得其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而其内容特点,不可否认地与道教思想相关联。笔者认为二者是相互影响的过程,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唐传奇而非道教典籍与民间观念更为密切。而唐传奇,从其文体“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之出发点始,其创作动机更多的是源于现实物质层面。

《风俗文化与唐代文体关系研究》中的文化意蕴背景异同

传奇兴盛于中晚唐,这是一个颓废的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中唐政权已难现昔日之辉煌,朝廷在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与宦官专权的内外交困中风雨飘摇,从繁华跌入动荡,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让中唐文人充分体会到时局变化之大、落差之深。他们失去了原先那种积极浪漫和进取的激情,转而更加关注现实民生。满目疮痍的社会景象,摇摇欲坠的朝廷统治,让他们期盼的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解脱与超越。市民的价值观与现实功利思想开始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中,幻想有仙人的扶助,现实中很多不能实现的欲望、幻想在仙境中能够得到满足。而游仙诗早已有之,有唐一代,游仙诗在初盛唐时期得到继续发展,据颜进雄《唐代游仙诗研究》统计,初唐游仙诗68首,盛唐131首,中唐115首,晚唐243首。当然,其中晚唐曹唐一人就有一百多首。总的说来,盛唐时期就已经到达唐代游仙诗创作的兴盛时期。中唐社会的变化引起了游仙诗风格的丕变,但总体上的承继关系还是没有改变。

文学渊源上来看,最早以游仙命题作诗的是曹丕曹植兄弟,但游仙诗最早之渊源可上溯到屈原之《离骚》对仙境的描绘,到两汉带有游仙况味的歌咏,至魏晋诗人沉浸在游仙的风气中,再到整个六朝游仙诗的大量创作,游仙诗一路走来,有着自身之传统。其主旨依然围绕“列仙之趣”与“坎壈咏怀”而展开,虽然到中唐,趋向于世俗化、艳情化,但其传统犹在。

传奇是中唐兴盛的文体,它对于仙境描写,受到六朝时期志怪的寻仙遇仙情结的深刻影响。《幽明录》中刘阮偶入仙境之传说,成为仙境叙事模式的典范,对唐传奇仙境题材影响颇大。仙人、仙境是唐代传奇中出现最为频繁的意象。

唐代游仙诗与传奇中的仙境意象虽然文学渊源不同,但二者都受到古代早期神话传说的影响。诗歌中仙人意象、相关典故很大部分都源自先秦典籍与传说。而唐传奇在内容的接受、扩充加工与改写,艺术手法上的虚构、幻想等方面无不受到古代神话传说之影响。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某一类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哪一类社会生活,则需要做具体的分析。游仙诗,其诗歌体裁,无疑使得其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而其内容特点,不可否认地与道教思想相关联。事实上,作为文人生活体验的文学反映,游仙诗是文人在道教影响下的相关思想与学道行为的综合反映。

而唐传奇靠近俗文学的文体特点,相对于诗歌,更贴近平民百姓,是社会现实人生的折射与反映,渗透了民间信仰。在传奇的思想表述中,仙境更为简单明了地表现为美好生活的象征,其中的长生不死富贵豪华之舒适生活,淡化了道教仙界次序分明的等级次序意识,偶入的进入方式化修炼成仙的高标准为命份之论,更为符合百姓头脑中的天命观念,其不可确定性更为刺激希望与幻想之产生。总体而言,它更具有世俗性和民众性。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六朝志怪极尽所能地宣传佛教教义而言,唐传奇的宣教意识非常淡薄,尤其对于仙境题材类作品,在与道教主题休戚相关的前提下,却没有成为道教的布道宣传工具,这本身就有力地说明传奇与民间信仰联系更为密切,而非道教。

在中国古代民众心中,仙境是富裕舒适生活的象征,人世间许多未能满足的欲望在那里都可以得到满足,可以说是意识中的乐园。道家看到了民众求仙之渴望、长生之企盼,而将以往的道教教义做修改,使其从遥不可及之处降临人世间的洞天福地,列出七十二洞天三十六福地,迎合百姓心理,在传奇中表现出来。笔者认为二者是相互影响的过程,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唐传奇而非道教典籍与民间观念更为密切。无宣教意识,无系统的神谱,因此,如果就唐传奇中仙境地位之俗化而做讨论,虽与道教将仙境世俗化相一致,但后者是与民间信仰相互运动的结果,而唐传奇则是参与了这一相互运动,是作为民间信仰的代言文体的立场。(www.xing528.com)

最后,从创作动机来看,游仙诗多出自文人与学道之人,其创作动机源自聚集在他们心头的内驱力,是自我内心的一种寄托方式。当然也不排除自我把玩或文人内部交流。

创作动机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理想精神层面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人的本性的全面反映。弗洛伊德指出,诗人想以作品为其受伤的欲望找到替代性的满足,调适不平衡的心灵的方式之一,就是采取虚构、梦幻的方式,编织一个美丽的幻境用以圆梦。人在不完美的生命历程中,需要有一理想境界作为奋斗的企盼,弥补生命旅途中的种种不如意的心理缺失。诗人对仙境的追求就属于此类,仙境为诗人提供心灵停泊的家园和精神安身立命的场所,是一种脱离于现实存在的精神家园,是对在现实中没有实现的理想的精神慰藉之所。这是一种文学创作中的终极关怀思想,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类的最终归属。

与理想层面相对,文学创作中,有一种是属于现实物质层面的。所谓为稻粱谋,宣泄情感,言志、缘情,还包括娱乐消遣,为各种利益服务。它根源于实用性文化,来源于现实生活。就诗歌与传奇而言,游仙诗的大多数是源于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学创作。而唐传奇,从其文体“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之出发点始,其创作动机更多的是源于现实物质层面。至中唐才勃兴的传奇,处于现实功利观盛行之时代,其靠近俗文学的文体特征,寄普通人之意于笔端,迎合市民观念,反映市民理想成为其主要创作指向。

因而传奇小说的创作势必以平民百姓为主要的讯息接受者,以平民为预设阅读对象。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传奇中闯入仙境之主角,由以往的帝王将相为主导变为以广大普通民众为主体。这与游仙诗中以诗人自身或传说中的仙人为仙境主角也有着显著的区别,因作者自身的不参与性,传奇小说叙事多采用第三人称客观叙事。

总之,传奇与游仙诗对仙境主题的处理之异同,与诸多因素相关,受各自文体特征、文学渊源、创作动机、接受主体等综合影响而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