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由于国力鼎盛、经济繁荣、中西交往频繁等因素,文学、艺术散发出照耀千古的光芒。今天对于唐代文学史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相对于历史地存在过的文学真实,我们所做的很多研究是建立在这一历史事实所留存下来的文本基础上的,文献的非全面性与流传的佚失,使我们很难确切了解当时文艺史实的全貌,从谣谚的角度来看唐代文艺,让我们更立体地见证真实的历史画面。
1.文艺作品与商业化
中唐以后,城乡贸易与商业流通日益兴盛,但是说到文艺作品时,人们往往难以和商业相联系。事实上,唐代文化市场活跃,高雅的文艺作品,亦会与商业发生联系。只是文人多耻于言商,不屑于谈论这一话题,因此在文献中反映较少,但散布在各类文献中的谣谚保留了当时社会之原生态,使我们从中管窥到文艺作品与商业相联系的情况。
杜甫有诗云“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45],描绘卖文所得甚少的文人之寒酸,却透露出当时文学作品商业化的现象。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写到白居易诗文在市场上广为流通:“至于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原注: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又云:鸡林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46]其中很醒目的是以百金换一篇,直接用金钱数目来表明作品价值之高。
事实上,盛唐时期流传的一则民谣与此有异曲同工之意:“前有胡楚宾,后有李翰林,词同三峡水,字值万黄金。”[47]胡楚宾,高宗时文学家,参与朝廷机密要事,时人称为“北门学士”。他才华智睿、文思敏捷,而且有酒中撰文的习惯。高宗每令作文,必以金杯盛酒令饮,便以杯赐之。无独有偶,李白曾得到玄宗重金赏赐。后人将其与李白比譬,称之“前有胡楚宾,后有李翰林”。按今天之文学史,胡楚宾与李白之地位是不可能相提并论的,但在当时人民群众眼中,胡楚宾与李白的作品因为得到帝王赏识,其文价值都是“万黄金”。
再看这样一则民谣“十金易一笔,百金偿一篇。”[48]此谣的背景是唐末彭玕通《左氏春秋》,尝募求西京《石经》,厚赐以金。广陵笔工李郁者,善为诗什,彭玕贻书于郁,以白金十两市一笔;又令郁访石本《五经》,卷以白金百两为直。扬州人奔走相告:“十金易一笔,百金偿一篇,况得士乎”,故士人多往依之。此谣是出重金求石刻之文,因其出金之重,颇让人觉得对经学之文的重视,士人因此而联系到其对才学之士的赏识。
与文学作品进入商业领域一样,唐代书法收藏之风盛行,购买需求激增,天宝年间《书估》一书的出现,作为有官方指导色彩的书法交易评估书籍,将书法作品的审美品格与其价值挂钩,无疑反映了唐代书法交易市场的繁荣。从皇家内府到民间,书画收藏颇为流行,书画买卖自然十分兴隆。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盛唐书法家辈出,初唐书法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等人。薛稷,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官至少保,在文章学术方面,当时是第一流的。薛稷的书法师承褚遂良。当时人曰:“买褚得薛,不失其节”,[49]意即本欲买褚遂良的书法墨迹,却得到薛稷的书法墨迹,仍然可以一睹书法风采,没有什么遗憾的。由此我们也可见褚遂良书法作品难买,而褚的高足薛稷师承血脉,深得师门之妙。
同类的谚语还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50]其中之“羊”,是指羊欣。羊欣是王献之的外甥,12岁时便跟从献之学书。王献之的书法很难求,人们如能得到羊欣的作品,也很高兴,故有此谚语。收集于《书法要录》的这条谚语,足证王献之、羊欣师徒作品在唐代书法市场上的口碑,也可见唐人对南朝书法家的追捧。
唐代达官贵人喜欢谈琴论画,士大夫不惜重金收购字画,唐末画家刘商的作品,就颇为时人所慕求:“矧公遐情浩然,酷尚山水,著文之外,妙极丹青。好事君子,或持冰素,越淮湖,求一松一石,片云孤鹤。获者宝之,虽楚璧南金,不之过也。”[51]
总之,文章、书法、绘画等文艺作品进入文化交易市场,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文艺作品的商品化意识,民众衡量作品的审美品格时直接联系其商品价值,将作品的价值直接用金钱来衡量,是文艺走向物化的表现。
2.类比性评价
谣谚中对文人的评价,往往是以类比的形式出现,一则因谣谚语言形式上有着对偶、排比的句式特点,另则因唐代文坛之特点。
(1)艺术风格之类比(www.xing528.com)
有着相似特点的诗人、画家,民众喜欢将他们归为一类,同时又区分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谣谚则记载了当时的这些归类:
《宋高僧传》卷一五《唐杭州灵隐山道标传》:“当时吴兴有昼,会稽有灵澈,相与酬唱递作笙簧。故人谚云:‘霅之昼,能清秀;越之澈,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道标前番以律师知名,但于贞元中以后,栖灵隐西岭草堂,不干人事,究心诗章,与皎然、灵澈齐名。此谚除了标明皎然、灵澈、道标三位诗僧在当时知名的情况外,还一一评价其各自诗歌风格,他们是诗意与禅意兼得,均有着境高意远调清之神韵,而又在细微之处有差别。
唐代绘画是中国封建社会绘画的巅峰,其艺术成就大大超过往代。吴道子的壁画,善用遒劲奔放、变化丰富的莼菜条线描表现高低深斜卷折飘带之势,人物逼真传神;杨惠之是唐开元时杰出的雕塑家,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法,分别以塑、画负盛名,当时谚曰:“道子画、惠子塑,夺得僧繇神笔路。”[52]
唐代山水画多表现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和松石平远,刘商是其中的山水名家,他以画松树遒劲而著称,而同时期的毕宏所画松树则有立体和透空的感觉。时人将二者作比,指出各自的特色,称“刘郎中松树孤标,毕庶子松根绝妙。”[53]二人名噪一时,求画者得其一松一石,弥觉珍贵。
用谣谚来品评艺术风格,可见其文艺作品流传之广,民众对其的欣赏达到一种共识。同时谣谚广布人口的流传特点,反过来又促进文艺作品的宣传,扩大了诗人与画家的名声。
(2)齐名与归类
某一时期的文坛,在相似的创作时代背景下,一些文人因创作风格或者文名具有相似性,时人喜好将他们归为一类,而就时间纵向展开比较,与其他时期之齐名者相类比。这同样保存在谣谚这一媒介中。
在开创律诗的历程中,唐初的宋之问、沈佺期是奠基之人,从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及至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号为沈宋。时人将他们与苏武、李陵相比拟:“苏李居前,沈宋比肩。”[54]
这是将沈宋与前朝诗人相类比,而作为初唐齐名的二诗人,在中唐时期,人们又会将其与同时期诗人相提并论,中唐大历十才子钱起与郎士元齐名,时有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55]
唐初贺德基、贺德仁兄弟以学识、文辞著称于朝野,当时有谣曰:“学行可师、贺德基;文质彬彬、贺德仁”。[56]二人少时俱师事陈国子祭酒周弘正,以文辞称。
文坛如此,书法领域也不例外。虞世南、褚遂良是初唐公认的书法名家,薛稷出身太学,日习书一幅,受是时虞、褚书风的影响。及长,得舅氏魏叔瑜的传授。时人谓之:“前有虞褚,后有薛魏。”[57]
当时文化圈内流行对文艺家做类比性评价,从源头而论,与唐代理论思维不甚发达有关,更多地注重审美艺术风格和作家名声,并以此作为类比的标准,而不是作品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