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灵魂不灭的观念,因而相信已故的祖先的灵魂会给现在家庭成员带来影响,成为祖先崇拜的信仰基础。唐代祖先崇拜的社会表现方式有庙祭、家祭和墓祭。庙祭在朝廷为太庙的祭祀,在官宦之家有家庙。但这些都属于贵族之家才有的,据学者考证,有唐一代有四十二位官员所立的家庙地点可考。[48]这个数字表明家庙对于唐代社会远谈不上普及。因而更多的祖先崇拜是以墓祭形式展开的。
墓祭,比较集中进行的是在寒食、清明时节,王建的诗歌写出了寒食时节家家祭祖的情况:“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49]
除了祖先崇拜以外,唐代人物的神祇信仰中,还有各类历史人物和活着的人。其中,为纪念有功德的官员所立的生祠,是百姓为感激官员而请愿设立,并以此祈求保佑。
历史人物崇拜,如关羽、孔子在民间都立有众多祠庙。唐诗中郎士元一首《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写道“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50],饱含对关羽神勇的崇敬之情。(www.xing528.com)
唐代神灵崇拜非常普及,所祭祀的神灵也十分庞杂。除了祖先、人物神祇信仰外,各路地方神信仰也很普遍,这里最为常见的应数城隍信仰。有学者考证唐代城隍神奉祀在地域上以南方为盛,在时间上以中后期为盛。各级官吏与民众为消灾祈福往往去求助城隍神的保佑,韩愈、杜牧、李阳冰、张九龄等人在地方任职时都曾为一方风调雨顺去祈求城隍神。[51]
许多神灵祭祀还以赛神等方式来呈现,祭赛对象有田神、社神、江神、司雨之神等,这些神祇都和农业生产有关,农民通过祭赛祈求保佑丰收。如韩愈《赛神》诗“白布长衫紫领巾,差科未动是闲人。麦苗含穟桑生葚,共向田头乐社神”[52],描绘出田头赛社神的状况。而王维的《凉州郊外游望》则把赛田神的场景、仪式写得很具体:“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53]箫鼓奠定气氛,洒酒焚香稽首祷告,女巫起舞。这类和祈求农业丰收有关的赛神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仪式比较正式,而有的赛神行为则渗入祈福平安、占卜未知等。如于鹄《江南曲》:“偶向江边采白,还随女伴赛江神。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54]诗中的女子在赛江神活动中,向江神祷告时,当众不敢说出心事,而是“暗掷金钱”,占卜“远人”何时归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