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东跳马伕:烧马伕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东跳马伕:烧马伕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这些记载,其“烧马伕香”之盛况可见一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东县文化部门将“烧马伕香”整理改编为民间舞蹈《跳马伕》时,银针封嘴被改为象征性地口衔竹签红球,将黄元纸“百页篷”改成更为艺术化的头饰。如东“跳马伕”现已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东跳马伕:烧马伕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月十八为都天菩萨生日,海陵东乡普遍有“都天王爷出辕”活动,其中尤以如东潮桥一带为甚。这种迎神赛会活动中,又以“烧马伕香”独具特色,声名远播。

相传都天王爷姓张名巡,唐肃宗时,为拒安禄山、史思明叛军,坚守河南睢阳城三年之久。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张巡号令军民罗雀掘鼠充饥。鼠雀吃尽,他竟杀自己的爱妾,烹之以饷军士。众将士非常感动,纷纷表示要坚守城池,为国尽忠。当时兵力所剩无几,马也吃光,大家想办法,把马铃系在身上,跳起来叮当作响,他们在阵地上跑来跑去,几千米外都能听见,就像有千军万马在行动。敌军以为对方援军到了,几次被吓退。后来,终因寡不敌众,张巡以身殉国,唐肃宗封其为“都天王爷”,令天下立庙祭祀。至清代乾隆年间又追谥为“五福都天金容大帝”。人们把“都天王爷”看作英勇不屈的英雄,护佑民众的尊神。但如东等地尚有另一传说,这里敬奉的“都天王爷”只是借口,实际是纪念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掘港、丰利自宋以来就是著名的淮南盐场之一,张士诚多次来此贩过私盐,并且曾在掘港附近的杨家畈一带率领盐民反抗官兵,传说曾用鳓鱼当大刀吓退过官兵。如东流传一首民歌:“杨家畈,烧盐的好大胆,官兵来捕杀,盐民就造反,没有刀和枪,拿起鳓鱼绑扁担,把个官兵就打散。”后来,张士诚率领盐民起义军,一路打到江南,在苏州做了吴王。如东沿海一带都是吴王属地,因其出身盐民,故对此地老百姓很好,人民都很拥戴他。明初,张士诚兵败后,朱元璋恨其原吴王属地民众支持张士诚,便将江南原住民驱赶迁徙到江北沿海一带,史称“洪武赶散”。沿海一带人民思念张士诚,但又不敢公开纪念,只好以祭祀“都天王爷”为名,暗中祭祀张士诚。据清乾隆《如皋县志》记载,如皋(旧时如东属如皋)都天庙建于明代,丰利等地都天庙建筑风格也似明代,应与纪念张士诚相关。

祭祀“都天王爷”,无论是为了纪念张巡,还是纪念张士诚,都寄托了人民群众对为国为民的英烈的追念,对不屈斗争精神的崇敬及对祈求神明消灾降福的期望。

如东境内曾有十几座都天庙,“都天王爷”出巡时间大多定为五月十八,少数定为三月十五或三月十六。据《潮桥志》记载:每年春末夏初,都天王爷都要出坛,俗称“行会”。潮桥的都天行会盛况空前,神轿前有“龙灯”“荡湖船”“站肩”“高跷”“杂耍”等歌舞灯彩;有“烧马伕香”和烧香还愿的善男信女、僧道尼姑等,还有执旗,双棒锣及手捧金瓜、斧、刀、枪、剑、戟的仪仗队,前后绵延1500米有余。

《潮桥志》中特别对“行会”中“烧马伕香”做了详细介绍:整个队伍以“烧马伕香”为前导,多至三五百人。他们头扎彩色布巾,两鬓插以黄元纸折成的“百页篷”,额前戴着一块小圆镜,赤膊上身,脚蹬草鞋,腰围一圈铜铃,手执铁钎,银针封嘴,跳跃着前进,铃声叮当,响及千米许。根据这些记载,其“烧马伕香”之盛况可见一斑。另据如东县丰利镇王昌文老人所述,丰利镇“都天王爷”出坛规模最大,仅“烧马伕香”最多时竟达3600人,可以想见,数千壮汉齐跳马伕时场面何等震撼!

“烧马伕香”又称“跳马伕”,或称“马叉鬼”,表演者多为平时家中有人患病遭难而在神前(如都天王爷)许愿的普通乡民。为了偿还愿心,他们自愿在神灵“出巡”时充当马伕、走卒,故称“烧马伕香”,也有称为“烧马步香”的,因其跳跃式行走模仿马步,表示愿为神灵结草衔环,执辔挽缰,马前鞍后,效忠尽力。(www.xing528.com)

如东跳马伕

“跳马伕”的原始动作较简单,马步叉腿,但行走步伐敦实刚劲,一步一蹬,动作整齐划一,节奏异常鲜明,系于臂上的铜铃发出清脆洪亮的响声,加之深沉有力的“嗨嗨”呐喊,整个马伕队伍,气势磅礴,锐不可当!

另外,东乡各地城隍巡城仪式,土地爷陪同,少不了“肃静”“回避”插牌与“金瓜”“月斧”仪仗,彩旗、锣鼓自不必说,最引人注目的是“马弁吆道”。马弁一般安排在仪仗过后,为城隍巡城吆道排除人为障碍。马弁扮演者出发前是要精心打扮的:头上用红布带且在面额上扎上黄元(一种印有花纹的黄色裱心纸,祭祀神灵用品),上身打赤膊,腰间仍束宽红布带,脚蹬软底布靴,一根带尖细铁棒横穿面颊两旁(据说是将铁棒烧红了穿过去),手执一根1.5米长的铁棒在巡城旗帜仪仗前面吆道,所到之处,肃静、回避,大小人等个个都让得远远的。据老人们讲,马弁不仅仅起吆道的作用,而且铁棒挥舞之处,污秽无藏身之地。行动之前,马弁口服烧酒、朱砂,声称神灵已经附身。这种形式与“烧马伕香”大同小异。

旧时“烧马伕香”者,为显示自己对神灵的虔诚,银针封嘴,均为真正以钢针刺破脸颊,穿腮而过,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与决心。据旧《栟茶镇志》记载,民国时期,有关方面曾明令禁止本地庙会中这一自残举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东县文化部门将“烧马伕香”整理改编为民间舞蹈《跳马伕》时,银针封嘴被改为象征性地口衔竹签红球,将黄元纸“百页篷”改成更为艺术化的头饰。配上悠长深沉的召军号角与庄严悠扬的大锣锤击,更加突出了质朴、刚健、剽悍和粗犷的风格特点,极具悲壮慷慨之气,成为特色鲜明的优秀民间舞蹈。如东“跳马伕”现已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